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终于不装了!但这恰恰证明,美国,已经不行了!很多人以为美国

纸上点将 2025-11-27 20:52:33

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终于不装了!但这恰恰证明,美国,已经不行了! 很多人以为美国放弃“战略模糊”是变强硬了。错了!真相是,国债突破36万亿、军事优势丧失殆尽,美国已经玩不起“模糊”的高成本游戏,只能靠“明牌”叫嚣来虚张声势!美国对台湾岛的立场,一直靠“战略模糊”这张牌打天下。 美国对台湾地区的立场长期依赖“战略模糊”策略,这种政策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调整。1979年通过的《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国提供防御性武器,但回避直接军事干预的明确承诺。这种模糊旨在以最小投入制造不确定性,威慑潜在对手,同时避免刺激北京。国会听证会上,官员们反复强调这份法律的灵活性,确保资源不被过度消耗。进入80年代,里根政府的“六项保证”进一步强化了对台湾的支持,却仍旧保持对冲突介入的含糊态度。当时的军售规模控制在每年数亿美元,主要涉及F-5战斗机等基础装备。 90年代克林顿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美国增加台湾海峡的航母穿越频率。这种行动虽提升了存在感,却拉长了后勤链条。2001年四艘军舰通过海峡时,相关记录显示燃料和维护费用明显上升。小布什政府批准爱国者导弹出口,进一步强化防御,但预算审查中议员们开始质疑这些支出的可持续性。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军在印太投入加速,P-8反潜机频繁巡航,国会每年审查军售清单时,辩论焦点转向隐性成本的累积。到特朗普第一任期,军售总额激增至14亿美元,但区域力量对比变化已让低成本模式面临压力。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这种策略的裂痕彻底暴露,财政与军力双重困境迫使政策转向。 2025年2月,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国防预算需严格精简,每笔资金优先投向核心威胁。这番表态迅速引发解读,认为美国可能减少对台湾投入。但5月国会通过的1万亿美元国防预算中,却明确提及对台湾的自卫援助,并要求其军费占比升至GDP的3%以上,甚至特朗普本人提议高达10%。这种转变源于财政体系的深刻危机。10月,国债总额达38.09万亿美元,每日利息增加上万美元。2024财年利息支出1.126万亿,占总预算14%,几乎追平国防的18%。预算办公室报告显示,每五美元开支中有一美元用于偿债。特朗普的太空防御计划需额外资金,但国会争论从社会福利挤压资源时,发现医疗补助压缩后仍无法平衡。 2025年国防预算虽达1万亿美元,但利息负担如枷锁,限制后续空间。台湾方面响应压力,提出2026年军费升至GDP的3.3%,并计划额外400亿美元补充预算,目标2030年达5%。特朗普提名的国防高官公开支持10%目标,强调台湾面临生存威胁需自担更多。但台湾国防部长回应,预算基于威胁水平,焦点在不对称作战和储备强化。这些互动凸显,美国正将责任外推,试图通过盟友分担印太压力。菲律宾和日本的导弹部署虽推进,但盟友出资不稳,训练延期频发。北约欧洲盟友军费虽有小幅上调,却远未达标,峰会后承诺多为纸上谈兵。 特朗普的“交易主义”外交加剧不确定性。他视台湾为中美谈判筹码,拒绝明确防御承诺,回归战略模糊的核心——不露底牌。2025年2月访谈中,他称“我从不评论那件事”,与拜登四次直言介入形成对比。台湾官员担忧被“交易”,TSMC亚利桑那厂延期至2025年,投资1000亿美元却遭补贴质疑。国会共和党人推动决议,敦促放弃“一中政策”,但特朗普内阁更注重经济杠杆。台湾海峡美舰穿越维持常态化,2月首航后多次执行,但规模未扩。北京军演频仍,2025年已超以往,灰色地带活动加剧。这些动态显示,美国影响力在滑坡,盟友信心动摇。 长远看,这种“明牌”叫嚣难以为继。布朗大学报告指出,9·11后8万亿战争支出已耗尽储备,F-35审批层层卡壳。海军舰艇积压维修,空军零件借用成常态。印太指挥部核心运作资金虽增,却仅够总部行政。USINDOPACOM独立预算请求4亿美元多于上年,但仍不足以应对全域挑战。台湾补充预算聚焦美制武器采购,增强不对称能力,如机动导弹和通讯系统。但依赖美国供应链,延误风险高。特朗普与石破茂峰会重申海峡和平,却未提具体援助。日本首相强调集体威慑,但军费占比仅2%。这些表态虽稳军心,实际执行力弱。

0 阅读:0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