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居然承认中国优秀?欧盟发出哀嚎:地狱般的屈辱没完没了 2025年才过半,欧洲媒体便开始用“百年屈辱”形容自身境况。这个词,本专指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段被列强欺辱的历史,如今却被欧洲人自己套在头上。 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罕见地公开承认中国制度的优越性,BBC甚至以纪录片形式盛赞“中国制造2025”的科技成就,而欧盟内部则发出“地狱般的屈辱没完没了”的哀嚎。这一幕,不仅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剧变,更暴露了欧洲在科技、经济和战略自主上的深刻危机。 “屈辱”一词,在欧洲语境中罕见却尖锐。2025年夏季,欧盟官员结束假期返回办公室,面对的却是一份令人沮丧的“地缘政治成绩单”。 欧盟新闻网站“欧洲动态”直言:“关于欧洲时刻的讨论已让位,取而代之的是对欧洲陷入‘屈辱世纪’的恐惧。” 波黑《萨拉热窝时报》甚至以英国百年前强迫中国签署不平等条约作比,直指欧盟正面临自身的“百年屈辱”。 从6月北约峰会的尴尬,到7月与美国签署“严重失衡”的贸易协议,再到中国未派高级官员出席欧中建交50周年峰会,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欧洲全球地位的显著下滑。 英国评论网站UnHerd毫不留情地指出:欧盟与1842年的中国不同,没有在战斗中失败,却屈服于几个月的关税“惩罚”。 与此同时,欧盟的经济和产业困境日益严峻。作为欧洲经济引擎的德国,2023、2024连续两年经济萎缩,2025年8月失业人数突破300万,为2015年以来新高。 大众汽车集团三季度净亏损10.7亿欧元,保时捷利润暴跌99%,博世、西门子等巨头纷纷裁员,每天超过60家企业破产。欧盟累计向乌克兰提供超过1000亿欧元援助,却未能换来预期回报,反而拖累自身工业竞争力。 能源价格暴涨、产业链外迁、美国关税收割,使得欧盟经济陷入“名义GDP增长、实际GDP萎缩”的怪圈。 然而,与欧洲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技与制造业的崛起正赢得西方媒体罕见的公开认可。 2025年2月,BBC推出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一改往日“阴间滤镜”,盛赞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汽车、光伏、无人机等领域的突破。 片中列举的数据令人震撼: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最大新能源电池制造商,全球无人机市场70%份额被大疆占据,中国在量子领域科研论文数量世界第一,DeepSeek等AI产品已超越部分美国付费产品。 BBC援引《南华早报》数据指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250多个小目标中已有86%实现,专家们承认“中国模式不仅行得通,而且能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 BBC此次态度转变恰逢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资金链断裂。长期以来,BBC等西方媒体依赖美国资金在报道中夹带价值观偏见,但随着马斯克主导下相关机构重组,USAID总部关闭,倒逼部分西方媒体开始正视中国发展成就。 网友戏称:“美国人是不是忘了充值?”——这一细节背后,折射出西方舆论生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欧盟的焦虑不仅源于经济衰退,更在于科技与战略自主权的丧失。欧盟委员会2025年11月公布“数字综合法案”,决定大幅缩减AI和数据隐私监管规则,法德领导人公开呼吁“不能沦为美中的附庸”,强调“先创新、再监管”。 然而,现实是欧盟在AI、云计算、芯片等关键领域全面落后,美国科技巨头垄断欧洲70%的云计算市场,欧洲“数字主权”口号喊了多年却收效甚微。欧盟内部在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从对华关税到对俄制裁,从农业补贴到产业政策,各成员国利益诉求不一,导致整体行动力下降。 面对中美科技竞争的挤压,欧盟甚至修改外资投资规则,要求中企增加本地聘用、采购和技术转让,试图以“欧洲制造”条款对抗中国产业链优势。 但正如法国《回声报》所言,欧盟既想对中国强硬,又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这种“敢怒不敢言”的两难局面,已成为欧盟最大的痛点。 欧洲尚未真正走出“历史优越感”,却在现实中陷入“战略依附症”。欧洲仍沉浸于“民主对抗威权”的旧叙事,在美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还在等待“美国恢复成正常国家”,但这一天恐怕不会再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指出,欧洲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否则不仅这个秋天难熬,未来的冬天可能会更加寒冷。 国际格局的每一次大洗牌,都伴随着话语权的转移。 当欧洲媒体开始借用“百年屈辱”来形容自身,当BBC盛赞中国科技成就,当欧盟高层哀嚎“地狱般的屈辱没完没了”,这不仅是情绪宣泄,更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必然的心理阵痛。 对中国而言,这既是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全球责任的新提醒;对欧洲而言,唯有正视现实、放弃幻想、真正推动战略自主,才能避免从“棋手”沦为“菜单”。正如那句老话:“船到桥头自然直”,但前提是——船要自己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