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皮尔斯·摩根:“像俄罗斯这样犯下战争罪行的国家,却未因任何行为受到惩罚,会发生什么?”全球发展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如果美国因所有战争罪行受到惩罚,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如果以色列因其种族灭绝行为受到惩罚…那么我可能会赞同你的观点。”当提问者已经在问题中表明立场的时候,如何进行有力的反驳?这就是典型案例!俄罗斯军事能力已经完全恢复了吗 这段对话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不是因为观点多新颖,而是萨克斯的反击方式太教科书级。摩根的问题明显是个“陷阱”——先给俄罗斯定性“有罪”,再追问“不罚会怎样”,本质是想把话题锁死在自己的立场里。换作普通人,可能会急着辩解俄罗斯有没有犯战争罪,但萨克斯根本不接这个茬。 他直接把问题抛了回去:你要谈惩罚战争罪行?那先说说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扔的炸弹,炸死多少无辜百姓?那些被美兵虐杀的囚犯,有没有人被追责?以色列在加沙断水断电、轰炸医院,联合国都有人说这是种族灭绝,怎么不见你要求惩罚?几句话就把摩根的双标扒得干干净净。 其实这种带立场的提问,在国际舆论场里随处可见。西方媒体总爱用预设好的结论提问,比如问“俄罗斯什么时候停止侵略”,而不是“这场冲突的原因是什么”;问“中国为什么不遵守规则”,却不说“规则是谁制定的”。他们的目的不是找答案,是想让你掉进他们的话语圈套。 萨克斯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跟着对方的节奏走,而是重新建立讨论的基准线——如果要谈惩罚,就得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不能只挑软柿子捏。这就像有人骂你“为什么偷东西”,你不用解释“我没偷”,而是反问“那你昨天偷的钱怎么说”,直接让对方的偏见暴露无遗。 再看话题俄罗斯军事能力已经完全恢复了吗,其实很多人讨论这个时也带着偏见:有人说俄罗斯打了这么久肯定耗光了家底,有人说它还藏着压箱底的武器。但很少有人问,美西方持续给乌克兰送武器,是不是在延长战争?是不是也该为冲突升级负责? 我觉得这个案例给所有人提了个醒:面对带立场的提问,最有力的反驳不是自证,是戳破对方的双重标准。因为当他们的逻辑本身就不公平的时候,任何辩解都是徒劳的。现在网上的很多争论都是这样,双方各说各话,但根本不在同一个公平的维度上。比如有人骂俄罗斯“侵略”,却对美以的罪行装瞎;有人支持乌克兰,却忽略它背后的美西方推手。 遇到这种情况,你不用跟他争细节,直接问一句“那你怎么看待XX的同样行为”,就能让他的偏见无所遁形。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带偏见的提问?当时是怎么应对的?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