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滞留日本的我国游客,按期回不了国,一个个着急得心焦如火燎,求爹爹告奶奶。可出

卡门的提琴 2025-11-27 14:50:22

那些滞留日本的我国游客,按期回不了国,一个个着急得心焦如火燎,求爹爹告奶奶。可出游之前,有关部门明明三番五次提醒,近期岛国瘴气弥漫,不必前往,他们怎么就是不听,如果战时,这些人又会做出什么事?   这些提醒不是纸面上的官话,而是实打实的预警——看看去年成田机场游客因延误唱国歌的事,再想想今年被删掉的慰安妇教材、不断参拜的靖国神社,日本社会对历史的态度,早就该让普通人警觉。   可为什么总有人觉得“提醒是吓唬人”?说白了,还是侥幸心理在作怪。有人觉得“我就去玩几天,哪那么巧碰上事”,有人被旅行社的“樱花季特价”“免税店血拼”广告冲昏了头,还有人抱着“国家肯定会兜底”的心态——就像2018年德黑兰大雪时,滞留游客一边喊着“中国”一边逼迫飞机起飞,完全忘了使馆工作人员在暴风雪里开四个小时车的辛苦。这种依赖,反而让一些人把风险提示当成了耳旁风。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游客对日本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动漫、日剧和旅游宣传里。他们不知道,日本教科书把“侵略”改成“进出”,不知道靖国神社里供着甲级战犯,甚至在街头看到右翼游行还忙着拍照打卡。就像今年有游客在大阪被辱骂“滚回中国”,回国后才在新闻里发现,原来当地右翼团体每周都在华人区附近集会。这种信息差,让他们在风险面前毫无准备。   现在滞留的游客里,有多少人出发前认真看过使馆的提醒?官网里明明白白写着“避免前往敏感区域”“注意保存证据”,可有人偏要去涉事神社打卡,有人非要在游行日逛秋叶原。去年有个留学生在推特上吐槽:“同胞在浅草寺举着自拍杆拍街景,完全没注意旁边‘反中’的标语。”这种对危险的麻木,平时是小事,战时就是大患。   想想历史上的教训,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滞留日本的华侨有多惨?当时很多人也是抱着“打仗不关老百姓事”的想法,结果被日军扣作人质,商铺被砸,连归国的船票都买不到。现在虽说时代不同,但日本右翼对中国的敌意从未消失——2025年10月那起中国游客在东京被刺伤的案件,凶手被捕后直言“讨厌中国人来抢资源”。这种情绪一旦被战争催化,后果不堪设想。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游客的应急能力。平时连护照复印件都不准备,遇到滞留就只会打12308哭诉求援,完全不记得使馆教过的“保存报警回执”“联系当地侨团”。真到战时,通讯中断、交通瘫痪,他们会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跑?会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就像2011年福岛核泄漏时,有些中国游客听信谣言抢购碘盐,反而加剧了混乱。   其实,使馆的提醒从来不是“不让去旅游”,而是希望大家对日本保持清醒认知。这个国家一边赚着中国游客的钱,一边在教科书里抹除侵略历史;一边喊着“观光立国”,一边放任右翼势力滋长。那些滞留的游客,现在或许后悔没听劝告,但更该明白:一个不承认历史的国家,对游客的笑脸背后,藏着怎样的风险。   战时的情况只会更残酷。试想,如果台海局势紧张,日本追随美国介入,那些滞留在广岛、冲绳的游客,会不会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他们平时连“入关申报黄金”的规定都嫌麻烦,战时能冷静应对身份核查、物资管制吗?看看俄乌冲突时被困的中国留学生,就知道和平时期的任性,在危机面前有多危险。   说到底,这些滞留事件不是个例,而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部分人对历史的健忘,对风险的漠视,以及对“祖国兜底”的过度依赖。使馆的提醒不是诅咒,而是用血的教训写成的预防针。可惜,总有人把预防针当成耳旁风,直到疼了,才想起当初的警告有多珍贵。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卡门的提琴

卡门的提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