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的区别,所有的有助于战争的都是目标,除了军用目标外,所有机场、港口、码头、火车站、汽车站、桥梁等各类机械工厂,都要全部炸毁。 2022年2月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一开始还保持着某种“军事克制”。打的是霍斯托梅尔机场、敖德萨港、兵营、指挥所,目标清晰,基本聚焦在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设施。 那时候俄军想的是打出一个“闪电战”,快速拿下关键节点,压垮乌军士气,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乌军玩起了游击战术,把兵力分散到各个角落,专挑软肋捅刀子。 俄军发现单靠打军事目标根本压不住场,机场炸了没用,火车站还能运;兵营炸没了,人家还能靠地下掩体继续操作;导弹打完了民用车照样拉物资支援前线。 这时候俄军开始明白:战争不是打赢一个阵地,而是让对方整个国家系统“瘫掉”。于是,战术升级,从“点打”变成“网打”,从“打部队”转向“打能力”。 什么发电厂、铁路桥、通信塔,全都成了俄军眼中的“战斗单位”,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开始一批批地被精准挑掉。 打到2022年底,俄军战术变了味也变了脸,这时候的俄罗斯,几乎不再避讳什么“非军事目标”。 利沃夫的发电厂被炸成废墟,整个西部电网瘫痪,连军工企业都跟着停了工,紧接着冬天到了,导弹换成了无人机,弹头从破片弹变成了燃烧弹,一发炸完不够,还要二次燃烧,目的就是一个:让你停电、断暖、生活崩溃。 这招不只打在能源上,交通也成了重点目标,哈尔科夫的火车站调度中心一炸,运输链断了,军队调动跟不上;第聂伯河的桥梁一座座塌,乌军支援速度慢了一拍;连通信塔都保不住,前线联系靠手写信都不一定能送到。 而更让人汗毛倒立的是,俄军开始专打那些“白天是工厂,晚上能修坦克”的地方,哈尔科夫的拖拉机厂、基辅的汽车厂,看上去是民用工业,但一旦战争开始,立马就能变成战时后勤核心,俄军看得透也打得狠。 这一切的背后是俄罗斯战术逻辑的彻底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打赢一仗”,而是要“拖垮一个国家”。让你暖气不热、电灯不亮、手机没信号、火车不开,人心自然就散了。 到了2025年俄罗斯的打法已经不能叫“升级”,只能说是“进化”。11月初俄军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天竺葵”自杀式无人机,配合大规模空袭,一天之内,把乌克兰从能源到铁路、从军工厂到油气码头全线点名。 一座变电站,能派20架无人机轮番上阵,直到它彻底报废为止,这不是“打点”,这是“连根拔”。俄军的思路很明确:不管你怎么备份、怎么移动电源,只要你还在用电,我就让你断电;只要你还在运输,我就让你路断桥毁。 而乌克兰的反应,也揭示了现代战争的另一面,他们分散储电,部署移动电网,靠星链维持通信,这些“民用技术”成了战时生命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本来给老百姓用的东西,一旦被军事化,俄罗斯就有了打击的理由。 比如黑河的口岸、港口的油气码头、甚至普通的通信基站,只要它们在战时起了“军事作用”,就会从“民用设施”一秒变成“合法目标”。这时候所谓“军民分离”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 俄罗斯的打法其实已经替所有国家上了一课:现代战争,打的不是谁兵多将广,而是谁能撑得住系统崩溃,你机场再多,电停了也起不来;你工厂再好,电网断了也运不出货;你有再多盟友,火车站被炸也送不到前线。 而这场战争,也让所有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软肋”在哪,比如高度依赖外部能源的地区,比如频繁使用民用技术参与军事指挥的国家。 你以为星链是上网用的?对手可能认为那是“指挥系统”,你以为无人机是娱乐工具?对手可能早就准备好了拦截方案。 俄罗斯的行为虽然引发了联合国的质疑和批评,但从战术角度来看,却展现了现代战争的一个残酷真相:一旦动手,就必须打到对方“生活不能自理”。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战争逻辑的演化。 中国也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现实:如果战争真的来到家门口,靠几座机场、几个军营,是远远不够的,桥梁、车站、电厂、港口,这些平时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民生设施”,在战时才是真正的薄弱环节。 战争不再只是士兵之间的对抗,而是国家系统之间的较量。俄乌冲突让世界看清了一个事实:战争不是打一个敌人,而是让一个国家“动不了”,这不仅是对乌克兰的提醒,也是在给所有潜在冲突区域敲响警钟。 未来的战争,不会等你准备好,也不会只打你的部队,它打的是你的能力,是你整个国家的运行逻辑,这是俄罗斯用战火和废墟写下的现代战争教科书。 参考资料: 外媒:俄军变化战术攻击乌能源设施 2025-11-05 新华网 俄对乌发动大规模空袭 乌多地能源和交通设施受损 2025-11-09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