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在俄乌问题上立场不一、前后摇摆?真相:放弃乌克兰,全力聚焦中国 一边逼着乌克兰接受“领土让步换和平”,一边宣称“俄罗斯停火就是最大让步”;刚抛出被指“偏向俄方”的28点和平计划,又火速推出几乎推倒重来的19点新方案——近期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的反复横跳,让外界看得眼花缭乱。看似毫无逻辑的立场摇摆,实则暗藏清晰的战略算计:从欧洲抽身、放弃乌克兰,将所有资源和精力集中到印太地区,全力应对中国,才是其核心图谋,而中日局势的微妙变化,更印证了这一战略转向。 摇摆的表象:从“逼乌妥协”到“方案反转”,只为快速“脱手”俄乌 特朗普的立场摇摆,本质是“急于收尾”的焦虑体现。当地时间11月25日,他直言乌克兰争议领土“早晚被俄方拿下”,甚至将俄罗斯停火定义为“最大让步”,这番言论直接颠覆了美国此前对乌的支持基调。而就在此前,其特使威特科夫早已私下与俄高官密谈数周,手把手指导俄方如何“讨好”特朗普以推进和平计划,最终促成的28点方案,竟让乌克兰和欧洲代表全程缺席谈判桌。 更耐人寻味的是方案的快速反转:在各方反对声中,美乌又紧急推出19点新计划,号称“与原版几乎无相似之处”。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实则是特朗普的“折中策略”——既想通过快速停火甩掉乌克兰这个“包袱”,又不得不兼顾国内反对声音和欧洲盟友的感受。正如白宫官员直言,特朗普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没有红线,只要能结束战争就行”。 背后的现实考量十分直白:援乌早已成为美国的“经济负担”。数据显示,美国国会批准的1750亿美元援乌资金中,超75%最终留在国内流入军工复合体,而乌克兰实际收到的援助不足零头。持续拱火俄乌冲突,不仅无法再给美国带来更多实际利益,反而牵制了其全球战略布局,这种“得不偿失”的投入,让特朗普下定决心“断舍离”。 战略的核心:放弃欧洲“包袱”,转向印太围堵中国 特朗普的摇摆,从来不是混乱,而是“战略收缩-重点进攻”的精准布局。其政府刚上任就推出《临时国防战略指导意见》,明确将中国称作“唯一步步紧逼的威胁”,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印太地区,而结束俄乌冲突,正是实现这一转向的关键前提。 为了从欧洲抽身,特朗普政府一方面极限施压乌克兰接受停火,另一方面要求欧洲盟国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让欧洲“自己保护自己”。这种“甩包袱”操作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为了将军事资源、外交精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印太——毕竟在特朗普看来,与中国在印太的竞争,才是决定美国未来地位的“关键战役”。 而中日局势的动态,更成为这一战略转向的“风向标”。近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的密集通话、美日加速推进《美日安保条约》升级,将驻日美军司令部升级为联合作战司令部,甚至联合生产先进导弹以强化弹药储备,种种动作都指向一个目标:加固第一岛链,联手日本遏制中国。此前欧洲在中日相关问题上的集体转向,本质上也是看懂了美国的战略调整,不愿再为美国的欧洲事务绑定自身利益。 特朗普很清楚,双线作战从来都是战略大忌。当前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美日印澳“四方机制”、美英澳“奥库斯”联盟等围堵架构仍需强化,若继续深陷俄乌冲突,只会给中国更多战略机遇。因此,快速促成俄乌停火,既能腾出手来聚焦印太,又能通过拉拢俄罗斯试图“拆散中俄协作”,可谓“一箭双雕”。 摇摆的底气:内部分歧是表象,战略共识已成型 或许有人疑问,特朗普政府内部的激烈分歧——副总统万斯等人主张“逼乌妥协”,国务卿鲁比奥等人坚持“制裁俄罗斯”——难道不是立场摇摆的原因?事实上,这种分歧只是“战术之争”,而非“战略之争”。无论是哪种派系,都认可“中国是长期主要威胁”这一核心判断,分歧仅在于“何时、以何种方式”从俄乌抽身。 特朗普的摇摆,本质是在平衡内部利益与战略目标。他既要通过“和平缔造者”的形象争取2028年大选选票,又要快速推进战略重心转移;既要安抚欧洲盟友的不安,又要强力推动乌克兰接受现实。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实则是其“交易型政治”的典型体现——在不同利益方之间反复博弈,最终实现“放弃乌克兰、聚焦中国”的核心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战略转向已具备实质性支撑:美军印太司令部的兵力部署持续强化,对菲律宾的军售和基地建设不断加码,与日本的军事一体化指挥体系加速落地。这些动作都在传递一个清晰信号:美国的全球战略已完成从“欧洲优先”到“印太优先”的结构性转变,俄乌冲突的收尾只是时间问题。 俄乌停火是序幕,印太博弈将成焦点 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摇摆,从来都不是“反复无常”,而是“目标明确的战略调整”。放弃乌克兰这个“消耗品”,甩掉欧洲安全这个“包袱”,将所有资源集中到印太地区对付中国,才是其真正图谋。而美日同盟的持续强化、中日局势的微妙博弈,正是这一战略转向的直接体现。 聊特朗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