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甘肃一7旬老人被判“脑死亡”,可子女不信邪,花4万包了辆救护车,跨越1800km,将老人送到西安大医院,到医院时老人已出现脑疝,女儿当场表态:我不想这样再把妈妈拉回去,请你再试试。最终,老人恢复自主意识,医生说:是家属的坚持,为我们创造救人的可能。 11月19日,75岁的刘老太在凌晨突然栽倒,右半身没了力气,人瞬间失去意识。 家人慌慌张张把她送进当地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后,所有人都傻了眼,颅内肿瘤破裂,出血量达到120毫升,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语气沉重地跟三个子女说,老人病情危重,已符合脑死亡的判定标准,继续抢救的意义不大,建议他们放弃,别再让老人遭罪。 这话像一块冰砸在子女心上,他们围着病床看着插着管子的母亲,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微弱却执着,没人愿意点头同意放弃。 大女儿抹掉眼泪,跟弟弟妹妹商量:“咱不能就这么把妈拉回去,咱换家大医院试试,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这个决定一说出口,三个子女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开始联系救护车,目标是医疗条件更好的西安。 联系好救护车那天是11月20日清晨6点,天还没亮,冷风裹着细碎的雪粒打在脸上。 子女们把家里最厚的外套都塞在母亲身旁,护工反复检查着氧气管,司机师傅一边发动车子一边提醒:“翻秦岭的时候可能有暴雪,咱得慢点开。” 车窗外的顶灯在黑暗里跳动,监护仪的滴滴声成了车厢里最清晰的节奏,牵着每个人的神经。 从敦煌出发,经酒泉、兰州再往西安,1800公里的路程需要穿越秦岭山脉。 出发前气象预报就提示山区有暴雪,果不其然,车行至秦岭中段时,风雪突然变大,路面能见度不足十米,车轮在结冰的坡道上出现轻微侧滑,司机立刻减速并开启防滑模式。 比天气更凶险的是老人的病情,行至半途,监护仪突然发出尖锐警报,老人呼吸骤停,血压瞬间降到危险值。 随车医护人员立刻展开急救,一人负责胸外按压,一人快速调整呼吸机模式,另一人准备升压药物,子女们则守在一旁,紧紧盯着仪器上的数值,直到血压逐渐回升才敢松口气。 整整十八个小时的颠簸后,救护车终于在深夜驶入西安城区,一路鸣笛直接开进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的急诊通道。 此时老人的病情又有恶化,新出现的脑疝导致一侧瞳孔散大,完全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 神经外科高亚飞医生接到紧急会诊通知时,正在科室加班整理病历,放下手头工作就往急诊赶。 子女们紧紧跟在高医生身后,眼神里满是恳求,高医生没有立刻给出答复,而是快速翻阅转运记录和检查报告,同时细致查看老人的瞳孔反应和生命体征。 在评估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关键信息,老人因年龄原因存在生理性脑萎缩,这种情况恰好为受压的脑组织预留了一定代偿空间,这让救治有了突破口。 凌晨时分,神经外科团队紧急会诊后,很快敲定了“幕上开颅血肿清除与肿瘤切除术”的方案,“有机会,马上做。”高医生的话让焦虑的子女们吃了颗定心丸。 手术在灯光下紧张展开,清除血肿、切除肿瘤,每一个步骤都精准而谨慎,只为争夺脑组织的空间和功能。 术后的日子,子女们轮流守在病房外,不敢有丝毫松懈,术后第二天,康复团队就进了病房,开始帮老人做早期锻炼。 到了第三天早上,守在床边的儿子突然发现,母亲的眼睛慢慢睁开了,手指还轻微蜷动了一下。 他赶紧喊来医生,检查后发现,老人不仅恢复了自主意识,自主呼吸也逐渐稳定,终于可以脱离呼吸机了。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红了眼,高医生后来跟人说起这事,总忍不住感慨:“是家属的坚持为我们创造了救人的可能。” 在他看来,老人的救治成功,离不开子女们千里转运的决心,要是当时他们听了当地医院的建议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生机。 后来老人转至血液二科接受个性化治疗,药物和康复交替推进,右侧肢体的肌力慢慢恢复。 所有人都知道,这场重生的背后,是子女们赌上所有的坚持,是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救治,更是那场雪夜里千里驰援的不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