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了 11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和平协议已经“非常接近达成”。白宫方面也表示,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解决,但并非无法克服。 特朗普此番声明的时间点耐人寻味。此时的他正深陷弹劾调查漩涡,核心指控正是其涉嫌向乌克兰施压调查政敌。 在这一敏感时刻抛出乌俄和平协议即将达成的消息,不免让人联想到所谓的"十月惊奇"策略,即通过制造重大外交突破来转移国内政治危机。 不过,若将这一表态简单归结为政治策略,或许会忽略其中蕴含的真正外交信号,细观近期乌俄关系动向,确实可见一些微妙变化。 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期多次释放出改善俄乌关系的信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虽公开表态谨慎,却始终保持与莫斯科的对话渠道畅通。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频频呼吁与俄罗斯重建关系,打破了西方阵营的对俄统一阵线。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专家尤金·劳默指出:"各方对持续冲突的疲劳感日益明显。 乌克兰担忧被西方盟友抛弃,俄罗斯希望减轻制裁压力,欧洲则渴求地区稳定,这种共同疲劳感为妥协创造了可能性。" 在政治对话之外,能源领域或许已经为和解铺就了道路,2019年9月,乌俄意外续签了天然气过境协议,确保俄罗斯天然气继续经乌克兰输往欧洲。 这一务实合作表明,即使在政治关系最紧张的时期,双方仍能在共同利益领域找到合作空间。 与此同时,2015年签署的明斯克协议虽然执行不力,却始终为各方对话提供着基础框架。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可能正试图在这一框架上推动新版协议,通过简化执行机制来促使各方妥协。 然而,和平之路依然布满荆棘,乌克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任何对俄妥协都可能引发强烈反弹,俄罗斯方面也不愿完全放弃在乌东部地区的影响力。 而美国国内的反俄情绪正处于历史高位,任何被视为对普京"让步"的行为都会遭到激烈批评。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专家劳拉·罗森伯格认为:"最大挑战在于,任何可行协议都需要各方都能在国内成功推销这个结果,目前来看,这种回旋空间仍然有限。" 特朗普的表态也可能是一种外交战术,通过营造"协议即将达成"的氛围,美方或许希望推动各方、特别是乌克兰政府采取更灵活立场,间接促成就乌东部问题的和解。 无论如何,特朗普的声明已经改变了乌俄和平进程的节奏,它重新将国际关注点聚焦于这场持续六年的冲突,也为各方创造了一个必须表明立场的时刻:是向前推进,还是暴露真正的僵局。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一事态发展揭示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内在逻辑,全球性危机的频发,正悄然重塑各冲突方的优先事项,创造着意想不到的外交机会。 特朗普的声明,无论其国内政治动机如何,客观上为结束欧洲最后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然而,乌俄和平需要的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非政治表演,任何可行的协议必须在乌克兰主权关切与俄罗斯安全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充分考虑乌东部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仓促达成的协议很可能重蹈明斯克协议的覆辙,仅仅冻结而未能真正解决冲突。 欧洲国家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尤为关键。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日益转向印太地区,欧洲大国不得不承担更多协调责任。 马克龙的对俄接触政策虽引发争议,却反映了欧洲面对现实安全挑战的务实思考。 解决乌克兰危机可能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或许可以考虑将安全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处理,先实现停火和撤军,再协商东部地位和选举安排。 同时,引入更多中立国际监督机制,增强各方互信,在能源、经济等共同利益领域的合作,也能为政治和解积累必要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和平进程需要包容各方合理关切,完全一边倒的解决方案既不公平,也难以持久。 国际社会应当鼓励对话而非对抗,理解而非指责,为妥协创造空间而非设置红线。 在经历了六年的冲突与敌意后,即使是最小程度的和解也代表着进步,特朗普的声明是否预示着实质性突破尚待观察,但它至少提醒我们:即使是最棘手的冲突,和平之门也从未完全关闭。 而保持这扇门的敞开,本身就是对和平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