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6年的一天,王明健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职务标记的神秘军人,叫到学校

千浅挽星星 2025-11-26 22:18:10

[微风]1956年的一天,王明健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职务标记的神秘军人,叫到学校的一间办公室,签署了一份文件后,便销声匿迹了。   这份文件要求他对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严格保密,即便对至亲父母也不能透露,签署文件前,王明健还曾畅想毕业后振兴家里的染坊生意,而签字后,社会意义上的 “王明健” 不复存在,他成为了北京 “02 单位” 的一名保密人员,投身于国家绝密的核原料提炼事业。   当时,中苏关系急转直下,苏联专家全部撤离,中国原子弹研发失去了外部技术支持,二机部下达死命令:不靠外人,提前研制出原子弹。王明健接到的任务极为艰巨 —— 半年内,在条件简陋的穷乡僻壤建起炼铀厂,提炼出原子弹核心原料重铀酸铵。   彼时,实验室设备匮乏,连像样的离心机都没有,王明健连续熬夜攻关,精神濒临极限,一次在澡堂用凉水冲洗时,他突发奇想:既然人能通过洗澡恢复状态,或许也能通过类似的 “洗涤” 方式从铀矿石中提取原料。   这个 “土法炼铀” 的思路,成为了突破困境的关键,没有精密仪器,他就用大缸替代;没有自动化流程,就用原始的硫酸淋洗破碎的铀矿石。   在广东一处不起眼的农村大院里,王明健和团队在采矿技术匮乏的窘境下,靠着这种简陋方法,一点点积累,最终提炼出 70 多吨合格的铀原料,为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隐姓埋名的岁月里,王明健承受着诸多误解与牺牲,在邻里乡亲及部分亲戚眼中,名牌大学毕业的他 “不务正业”,既不寄钱回家,也说不出正经工作单位,被当成了游手好闲的 “败家子”。   而他实际在危险的实验环境中数次与死神擦肩:高强度实验曾引发两次含核辐射的爆炸,火焰烧伤了他的皮肤,险些危及生命。   1958 年底,家里接连发来两封电报,告知奶奶病危及逝世的消息,作为奶奶最疼爱的孙子,王明健因坚守炼铀一线,无法回家奔丧,只能对着家乡的方向,向冰冷的电报纸重重磕头,以此寄托哀思。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组织提出调王明健回北京工作的优待,却被他拒绝,他认为自己属于炼铀的矿石与土地,选择继续留在代号 “309” 的水冶厂,坚守在核原料提炼岗位上。 2020 年 2 月,王明健已至弥留之际,他将小女儿王琴唤到床边,撑着最后一口气,交出了压在箱底的一沓厚厚的实验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他一生攻克核原料提炼难题的经验与成果,他嘱咐女儿:“把这个交给国家,让后来的科学家少走弯路。”   王明健的一生,是那个年代无名英雄的缩影,为了国家的核事业,他甘愿隐姓埋名,忍受误解与伤痛,将个人生死与荣辱置之度外,用毕生心血为国家挺直脊梁贡献力量,诠释了 “以身许国” 的赤诚与担当。   信源:中国人的故事|30年深藏功与名!致敬原子弹燃料功臣王明健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75

用户15xxx75

2
2025-11-26 22:27

广东的兰河基地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