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战士黄干宗被两名越南女兵活捉。 他本已经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没想到两名女兵看着他双眼发光,异口同声道:“我们要你当老公!” 这两名女兵名叫黎氏萍和阮氏英,都是从越南部队逃出来的。 战争毁了她们的村庄和亲人,在密林中漂泊数月,生存成了唯一目标。 见到受伤被俘的黄干宗,她们没有伤害他,反而把这个年轻力壮的中国战士当成了活下去的依靠。 她们用简易的草药为他处理腿伤,每天外出寻找野果和猎物回来分给他吃。 黄干宗起初的反抗毫无意义。 密林中根本辨不清方向,腿伤让他连站立都困难,几次试图逃跑都被轻易追回。 没有严刑拷打,也没有辱骂,女兵们只是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留下来一起活。 日子久了,他看着两人为了生存拼尽全力的样子,慢慢放下了寻死的念头。 “能活着就有希望”,这个念头成了他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 三人在山洞里搭起了简陋的窝棚,渐渐形成了特殊的 “家庭” 模式。 黄干宗负责打猎和搭建,两名女兵则采摘野菜、缝补衣物。 没有仪式,没有承诺,在极端环境下,彼此的陪伴成了最实在的慰藉。 一年后,黎氏萍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原本紧绷的关系多了一丝温情。 黄干宗开始主动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每天外出打猎时都会想着给孩子带点安全的食物。 后来他们搬到了山中一处偏僻的小村庄边缘,日子相对稳定下来。 前后十几年里,两个女人一共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 黄干宗教孩子们说中文,给他们讲中国的习俗,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和两名女兵之间没有爱情的甜言蜜语,却有着共患难的默契,一起抵御野兽袭击,一起度过饥荒年月。 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他们成了彼此唯一的亲人。 那个印着汉字的瓶盖,是打破平静的关键。 看到熟悉的文字那一刻,黄干宗埋藏心底的思乡之情瞬间爆发。 他开始悄悄留意下山的路,趁着外出打猎的机会标记路线。 纠结了整整三个月,他最终选择在一个暴雨之夜离开。 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对故土的眷恋让他无法再忍受漂泊。 他没敢告别,只是在窝棚外留下了一些打猎工具和储存的食物。 徒步三天三夜走出密林后,黄干宗被边境村民发现,辗转回到了广西老家。 眼前的景象让他恍如隔世:父母早已白发苍苍,以为他早已战死沙场,家里甚至挂着他的烈士牌。 更让他心痛的是,当年的妻子以为他牺牲,已经带着孩子改嫁他人。 亲人团聚的喜悦中,夹杂着难以言说的尴尬与失落。 回国后的日子并不轻松。 他不习惯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常常在深夜梦回那个山林窝棚。 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他都婉言拒绝,心里始终牵挂着越南的四个孩子。 “不是不想找,是心里装着太多事,给不了别人幸福”,他总是这样解释。 后来,他在中越边境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既能维持生计,也盼着有一天能听到孩子们的消息。 这些年,黄干宗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越南的家人。 他尝试过通过边境渠道打听消息,却因为没有准确地址和身份证明,一次次无果而终。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听力和视力都出现了衰退,但寻找孩子的念头从未熄灭。 他把孩子们的小名写在纸条上,贴身存放,逢人就问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年轻人。 最新的消息是,2024 年底,有志愿者得知他的情况后,主动帮他联系了越南当地的公益组织。 通过他提供的孩子们的出生日期和当年居住的大致方位,目前正在进行初步排查。 黄干宗特意整理了自己的生活照片,准备一旦有消息就寄过去,让孩子们知道父亲的样子。 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不是要求孩子们赡养,只是想亲眼看看他们过得好不好,跟他们说一句当年的苦衷。 如今的黄干宗已经年过七旬,守着边境的小杂货铺过着平淡的生活。 铺子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老家和当年被困的大致区域。 他不再纠结于过去的是非对错,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那段经历。 对他而言,那段十三年的丛林岁月,既是磨难也是牵绊,而寻找孩子,是他余生最重要的事。 战争让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遭遇,却没能磨灭他心中最朴素的亲情。 这份跨越国界的牵挂,成了他晚年生活最坚定的支撑。 信源:1979年,黄干宗被两越南女兵活捉,女兵:不杀你,给我们当丈夫!-风城春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