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全面撤离印度?莫迪开始慌了,外媒:更可怕的才刚刚开始。 一份份市场报告摆在了印度总理莫迪的案头,上面的数字恐怕让他有点心寒: 曾经占据印度手机市场超过七成江山的中国品牌,如今的市场份额已经跌落至五成左右。 想当年,中国手机在印度那可是妥妥的 “国民神机”。 七八年前,小米、OPPO、vivo、realme 这些品牌一进入印度市场,就凭着超高的性价比、时髦的款式和靠谱的质量,把当地消费者拿捏得死死的。 那时候印度市面上,十部手机里有七部是中国品牌,不管是大城市的商场专柜,还是小乡镇的路边小店,到处都能看到中国手机的广告牌,年轻人排队抢新款、商家囤货都囤不过来的场景比比皆是。 中国品牌不光卖手机,还顺着印度 “本土化生产” 的政策,在当地建工厂、搞组装线,带动了一大批零部件供应商落地,解决了不少印度人的就业问题,连税收都给印度贡献了不少。 那时候莫迪还挺得意,觉得引进中国企业既拉动了经济,又能让老百姓用上便宜手机,简直是双赢的美事。 可后来莫迪政府就有点 “飘” 了,开始搞起了保护主义,一门心思要 “去中国化”,想把市场留给本土品牌。 先是给中国手机加高额关税,进口零部件、整机的税率一涨再涨,逼着中国企业要么高价卖手机,要么就得把更多产能搬到印度; 接着又搞所谓的 “安全审查”,动不动就以 “数据安全” 为借口,下架中国品牌的 APP、限制手机预装软件,甚至还突击检查中国企业的工厂,没事找事制造麻烦; 更狠的是,要求手机企业必须达到极高的本土化生产比例,连芯片、屏幕这些核心零部件都想让印度本土供应,可印度的产业链压根跟不上,最后变成了 “强人所难”。 中国企业也不是软柿子,哪能任由人拿捏? 为了规避风险,大家只能纷纷调整策略:有的把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的越南、印尼,毕竟那些地方政策更稳定、关税更低;有的减少了在印度的新机型投入,把更多精力放在研发和其他海外市场; 还有的干脆收缩了在印度的营销预算,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张旗鼓地推广。 这么一来,中国品牌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自然就从七成慢慢降到了五成。可这根本不是外媒炒作的 “全面撤离”,而是中国企业的 “战略性调整”—— 你给我添堵,我就不跟你硬耗,把资源转到更靠谱的地方去。 可莫迪为啥慌了?他以为把中国品牌 “挤走”,印度本土品牌就能顶上来,结果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首先,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压根接不住这摊子:技术不行,造出来的手机要么配置落后,要么质量不靠谱;供应链也跟不上,核心零部件还得靠从中国进口,中国企业一调整,他们的零部件供应都成了问题,产能根本上不去。 以前中国品牌卖 1000 块的手机,配置能吊打印度本土品牌 2000 块的机型,现在中国品牌减少投入,印度消费者要么只能买更贵的欧美品牌,要么就得忍受本土品牌的 “低配高价”,怨声载道。 更让莫迪头疼的是,中国企业撤的不只是手机销售,还有背后的产业链和就业岗位。以前中国品牌在印度建了几十家组装厂,带动了上万个直接就业岗位,还有周边的零部件供应商、物流、售后等配套产业,养活了一大批人。 现在中国企业收缩产能,不少组装厂开工不足,甚至直接停工,工人失业、供应商倒闭的情况越来越多。 更关键的是,印度想搞 “印度制造”,本来还指望中国企业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结果这么一折腾,技术没学到多少,产业链还断了档,想靠自己造出有竞争力的手机,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还只是眼前的麻烦,外媒说 “更可怕的才刚刚开始”,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全球手机产业链里,中国企业的地位根本不是印度能随便替代的:从芯片设计、屏幕制造到电池、摄像头,中国的供应链既完整又高效,成本还低。 印度想抛开中国搞自主,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最后只会导致自己的手机产业成本飙升、技术落后,不仅消费者不买账,国际市场也不会认可。 而且中国企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多新兴市场,东南亚、非洲、拉美这些地方,中国手机卖得风生水起,就算印度市场份额降了点,也不影响大局。 可印度呢?失去了中国品牌的竞争和带动,本土品牌只会越来越 “躺平”,最后整个手机产业都得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