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这么一闹,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达到70%到75%,说明对中强硬的右派是有民间认同

百日依山尽 2025-11-26 17:14:29

中日这么一闹,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达到70%到75%,说明对中强硬的右派是有民间认同基础的,整个日本还是民族主义在主导,对中国从来看不上,对这些年中国的经济成就不服气。 中日关系剑拔弩张之际,日本政坛抛出了一个让外界瞠目的结果 —— 高市早苗内阁支持率飙升至 70%-75% 的高位,《读卖新闻》最新民调甚至测出 72% 的历史峰值,逼近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时期的高人气纪录。 这场外交风波不仅没让这位对华强硬派首相陷入困境,反而让她收获了海量民意支持,背后暴露的是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对中国发展成就复杂又扭曲的不服气心态。 高市早苗的支持率神话,本质是 “对华强硬” 与民族主义情绪的精准绑定。她在国会公然抛出 “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 的激进言论,将集体自卫权与中国核心利益直接挂钩, 这种近乎战争边缘的试探,放在十年前可能引发街头抗议,如今却获得半数日本国民认可,18-29 岁年轻群体的支持率更是高达 74%。 对很多日本民众而言,这种强硬姿态不再是 “战争贩子” 的冒险,而是 “态度清晰”“敢于维护国家利益” 的表现,尤其是在钓鱼岛、台海等议题被媒体反复渲染为 “安全威胁” 的背景下,对华强硬成了最能凝聚民意的政治筹码。 东京大学的调查更揭示了吊诡的现实:七成以上日本人对中国缺乏亲近感,近八成从未去过中国,他们的对华印象几乎完全被政治新闻塑造,日常接触的中国留学生、游客反而被割裂成 “无关个体”,无法进入他们的 “国家判断模型”。 这种民意基础的背后,是日本民族主义的长期发酵与历史积弊的共振。二战后美国为亚太战略需求,未能彻底清算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大量战犯重返政坛、军队,为右翼思想复苏埋下隐患。 经济泡沫破裂后 “失去的三十年” 里,不少日本人将军国主义时代的 “帝国荣光” 当作精神寄托,悲情心态催生了更极端的民族主义。 而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24 年以 5% 的增速领跑主要经济体,在电动汽车、光伏等领域实现全球领跑,这种发展落差让长期以 “亚洲优等生” 自居的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失衡。 他们不愿承认中国的崛起是实力使然,反而通过媒体渲染 “中国威胁”,将经济竞争中的焦虑转化为对中国的排斥情绪,高市早苗的强硬政策恰好迎合了这种心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民族主义并非简单的 “排外”,而是掺杂着对中国成就的刻意无视与不服气。日本帝京大学教授露口洋介曾坦言,中国的科技创新与经济韧性令世界瞩目,但这样的理性声音在日本社会被严重弱化。 在很多日本民众的认知里,中国的发展成果要么被贴上 “粗放增长” 的标签,要么被解读为 “威胁日本利益”,却选择性忽略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的持续动力,以及中日经济互补带来的实际红利。 调查显示,日本社会在 “是否需要与中国保持经济合作” 的问题上严重分裂,大量民众既依赖中国市场、供应链和游客,又不愿正视中国的发展成就,这种矛盾心态最终转化为对 “对华强硬” 政策的支持 —— 用政治上的强硬,弥补经济竞争中的失落感。 在东京、大阪等国际化城市,看重经济合作的群体对中日关系的评价相对积极。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日本政坛的 “对华强硬” 已经形成恶性循环: 右翼政客靠激进言论收割民意,高支持率又鼓励他们进一步突破底线,而民族主义情绪在媒体渲染下持续升温,让理性务实的声音越来越难被听见。 高市早苗的高支持率,本质是日本社会在历史包袱、发展焦虑与大国心态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它提醒我们,中日关系的改善不仅需要官方层面的沟通,更需要打破认知壁垒、促进民间的真实交流。 但只要日本民族主义情绪持续主导政坛,不愿正视中国的发展成就,不愿彻底清算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就很难走出 “强硬获利、合作吃亏” 的怪圈,而这种以邻为壑的选择,最终也会让日本自身付出沉重的发展代价。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