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亲口承认,当年让中国加入世贸原本是用规则限制中国,结果美国自己先出了问题。如今芯片封锁再次上演,欧洲港口堆满了中国新能源车,数据表明围堵只会推动中国加快自主研发。 最初美国以为能用既有的体系让中国专心做低端制造,设计和高端部分还是留在自己手里,订单、工厂迅速转到了中国,底特律的企业也盯着低成本赚利润,因此美国制造业的岗位一直减少,许多工厂关了门,供应链也越来越依赖亚洲,真正失去的反倒是美国本身的产业基础。 后来美国在芯片上又用了同样的思路,2024年底美国商务部升级出口管制名单,高端AI芯片不让卖到中国,这样一来中国人工智能算力被卡住,美国觉得能打击对手,随后又把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拉黑,逼着荷兰政府接管工厂,生产停了,工人也只能走人。 中国很快出台反制举措,对安世的关键芯片实施出口管制,安世虽然是做中低端芯片,可许多汽车零部件的芯片全靠它,禁令一出,美国的车企很快发现自己可能一个月都撑不下去,整个行业都开始着急,怕再出现像之前那种芯片荒。 不仅美国企业受影响,在欧洲,中国电动车出口暴增,2024年上半年市场份额已经突破5%。很多港口塞满了比亚迪和上汽的汽车,欧洲本土车企反应太慢,运输链条也跟不上,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美国的芯片禁令并没有影响中国汽车出口,反而让全球产业链更加失衡。 美国用出口禁令想卡住中国的发展,但也刺激中国加快自主创新,像阿斯麦的负责人就说,限制令反倒推着中国搞自己的高端光刻机,公司一下子就没了很多中国的订单,国内企业干脆做算法优化,比如阿里让大模型在中端服务器上运行,降了一大半算力需求,国内企业也开发了适配工具,很多国产AI模型可以跑在国内芯片上,用算法补齐短板。 中国现在已经不是只盯着单一技术突破,而是开始各个环节一起发力,2024年北大的团队率先看清了光刻胶分子的三维结构,清华做出计算效率更高的模拟芯片,复旦也研究出新型闪存,各种技术全面开花,为芯片产业打下了稳固基础。 美国巨头们更依赖资本投入,像微软和谷歌这些公司投了成百上千亿美元只为建AI基地,中国企业则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效率把成本和效果做到最优。 中国2024年理工科毕业生数量远超美国,更多年轻人涌入芯片、AI这些前沿行业,而美国的技术人才缺口一直填不上,外部压力并没有让中国止步,反而让中国在关键环节加速攻坚。 克林顿回头看才发现,这套思路低估了中国爬向高端的速度,也让美国自己产业根基越来越弱,芯片的新一轮博弈还在重复以往的误判,每当美国加码封锁,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只会更快。 你怎么看美国层层设限下中国逆势加速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