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太司令部突然通报了,在南海执行侦察任务的美军P-8A反潜巡逻机与RC-135侦察机,再次遭到中国战机近距离拦截查证。这次伴飞的并不是隐身战斗机歼-20,而是苏-30MKK。 不少人纳闷,明明有更先进的机型可用,为啥偏偏派它出马?这事儿得从里到外扒开了说才清楚。 先说说这两款被拦的美军侦察机,RC-135是出了名的“电子间谍”,机身上装满了各种天线,能把周边数百公里的雷达信号、通信频率全扒下来,说白了就是来偷摸收集情报的。P-8A反潜机更侧重水下,带着声呐浮标和磁探仪,专找潜艇的踪迹,南海这片海域的水文数据和海军活动都是它的目标。 这俩家伙凑一块儿现身南海,根本不是什么“自由航行”,就是冲着刺探中国军情来的。美军自己都没藏着掖着,2023年一年,光陆基大型侦察机在南海就出动了约1000架次,算下来平均每天近3架,这频率早把南海当成自家后院了。 再看执行拦截任务的苏-30MKK,这款战机当年可是空军的绝对主力,2000年前后交付时,部队都喊出了“想打赢,买30”的口号。它最大起飞重量能到38吨,载弹量12吨,还能空中加油,航程远得很。 更关键的是双座设计,两名飞行员能轮流操作,长时间留空执行任务时,谁都不会太累,南海那些远海区域离大陆上千公里,普通战机飞过去没一会儿就得返航,苏-30MKK却能在那儿待上大半天,这种续航能力正是常态化巡逻最需要的。 之前菲律宾一架赛斯纳巡逻机擅闯黄岩岛,出面拦截的就是苏-30MKK,菲律宾方面还把它误认成了歼-15,可见它在远海任务里多常见。 为啥不派歼-20?不是歼-20不行,而是没必要,歼-20是隐身五代机,主打高端制空权争夺,用来执行日常拦截侦察机顶多算“大材小用”,而且隐身战机的飞行成本和维护成本都高得离谱,宝贵的飞行小时数得用在刀刃上。 苏-30MKK虽然机载雷达不如新机型先进,但执行识别查证、伴飞监视这类任务完全够用。它还能挂载R77中距导弹和R73近距导弹,既有威慑力又不会过度刺激对方,这种“刚刚好”的威慑尺度拿捏得很准。 军事专家早说过,执行防空识别区拦截任务,派苏-30MKK这种机型效费比最高,没必要动用上一代主力战机。 美军嘴上喊着“拦截不安全”,其实根本没资格说这话,2017年就有过类似情况,两架苏-30在黄海上空拦截美军侦察机,最近距离46米,美军当时也嚷嚷“不专业”。可空军专家直接戳破,50米左右的距离在拦截任务里算适中的,美军自己拦截俄罗斯飞机时,距离经常只有几米。 更别提美军侦察机频繁抵近的挑衅本质,2020年上半年他们在南海活动就多达2000多次,2022年累计出动600余架次,还动不动就冒用他国民航识别码、关闭信号,这些才是真正的不安全操作。 中国战机的拦截动作一直有章可循,国防部早就明确回应过,这类操作是依法依规的,专业且安全。美军机抵近侦察才是引发海空安全问题的根源。2023年5月,美军RC-135闯入海军训练区域,南部战区也是派空中兵力全程跟踪监视,处置流程和这次如出一辙。 说白了,苏-30MKK的每一次伴飞,都是对美军挑衅的直接回应,你敢来,我就敢拦,而且拦得有理有据。 这背后其实是南海地缘博弈的常态。这片海域每年要过全球近1/3的货运量,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战略价值摆在那儿。美国总想靠着频繁派舰机侦察,维持自己在亚太的主导地位,甚至把南海问题当成牵制中国的棋子。 可中国早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了,苏-30MKK虽然退居二线,但在维护主权的任务里依旧顶用,它的每一次升空,都是在告诉外界:南海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侦察场”。 之前有人把苏-30MKK比作“远海卫士”,这话挺贴切,它不需要歼-20那样的隐身噱头,靠着长航程、双座协同的优势,成了日常维权的主力。美军大概也清楚这点,每次被拦后除了发声明炒作,也没敢真的怎么样。 毕竟他们心里明白,中国战机的拦截既专业又留有余地,真要论“危险”,还是他们无休止的抵近侦察更危险。 说到底,这次苏-30MKK拦截美军侦察机,不过是南海“侦察与反侦察”博弈的又一个片段。只要美军还抱着挑衅的心思来南海晃悠,类似的场景就还会反复上演。下次说不定还是苏-30MKK,也可能是歼-16,不管派谁来,维护主权的立场从来没变过。 美军与其花心思炒作“拦截事件”,不如先停下来想想,自家飞机老往别人家门口凑,到底图个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