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若开战,可千万别盲目自信!高志凯的提醒,每个中国人都该听。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把隐藏在人民中的日本人揪出来,一旦开战,不知他们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别以为现在咱航母编队能远航、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就啥都不怕,有时候暗处的“软刀子”比明面上的炮弹还难防。 早在上世纪抗战前,日本就把渗透玩得炉火纯青,最臭名昭著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课,看着是搞铁路运营的,实际是个2000多人的情报巨兽,从东北的矿产分布到华北的兵力部署,连哪个村子有几口井都记录在案,40年里攒了6200份调查报告、50多万件资料,“九一八事变”能那么顺利,这伙人功不可没。 还有遍布各地的特务机关,上海的儿玉机关打着经济合作的幌子抢战略物资,宁波的东机关专门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动向,甚至在傀儡政权里安插特高课,连华籍特务都搜罗了一大堆,上海南城机关里59个华人特务围着6个日本特务转,把情报网织得比蜘蛛网还密。 那时候不少人以为“做生意的”“教书的”都是普通人,等炮声响了才发现,这些人早把军事地图标好了。 现在的手法换了包装,但本质没变,只是更隐蔽了。就说这几年曝光的事,有日本公民拿着专业测绘设备在咱们军事基地附近晃悠,说是“旅游采风”,结果搜出来的图纸连光缆走向、桥梁承重都标得清清楚楚,这跟当年满铁调查课的套路如出一辙。 还有些打着学术交流、企业合作旗号的日本人,钻进咱们的高端制造企业、科研院所,表面上是技术指导,实则盯着航空发动机、芯片制造这些核心领域,光是近五年公开的涉日间谍案件就有十几起,涉及能源、航空、军工等敏感行业,这些人平时跟普通上班族没啥两样,可一旦有事,递出去的情报能直接影响战局。 更要命的是经济和产业链上的渗透。日本在华企业超过3万家,不少都扎在关键环节里,比如信越化学的光刻胶占了中国市场70%的份额,这玩意儿是芯片制造的必需品,要是开战前这些企业故意断供或者篡改材料参数,咱们的芯片生产线可能就得停摆。 还有汽车领域,丰田、本田在华的零部件厂,给不少本土车企供货,真到动手的时候,哪怕只是延迟发货,都能卡住汽车产业的脖子,进而影响军车保障。 这些企业里的日本籍员工,有的握着生产调度权,有的管着核心数据,平时看着是商业伙伴,真撕破脸了,随便动个手脚就是大麻烦。 网络空间里的暗战更看不见硝烟。日本自卫队的网络战部队早就超过万人规模,2023年还有报告说他们多次试探攻击咱们的港口调度系统,有次某港口突然瘫痪两小时,事后查出来是疑似日本黑客的攻击。 这些搞网络渗透的,可能就藏在某个写字楼里,顶着“IT工程师”的头衔,平时帮企业维护系统,实则在后台植入后门,一旦开战,电力、交通、通信这些民生和军事命脉都可能被他们掐断。 之前有个给电网做运维的日本技术顾问,被发现偷偷拷贝电力输送线路图,这要是战时被用来精准打击,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文化和舆论层面的渗透,看着软,实则能动摇人心。有些日本资助的机构打着“历史研究”的幌子,偷偷传播美化侵略的言论,或者刻意放大社会矛盾,搞历史虚无主义。这些人可能是高校的客座教授,也可能是自媒体博主,平时输出“中立观点”,真到战时就会配合外部势力散布恐慌,说“供应链要断了”“打不过”之类的话,比真枪实弹还容易搅乱人心。 现在在华常住的日本人超过70万,绝大多数是正常生活的,但架不住里面混着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不用像过去那样穿特务制服,拿着公文包就能装情报,靠着企业高管、技术专家的身份就能接触核心信息。 高志凯的提醒不是要疑神疑鬼,而是别犯“实力强就万事大吉”的糊涂。当年咱们小米加步枪能打赢,但那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现在要是因为大意让这些隐藏的力量钻了空子,可能要吃更大的亏。毕竟战争从来不是只看谁的炮弹多,更要看谁能守住自己的软肋,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渗透者,恰恰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软肋。

用户16xxx38
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