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战争一旦开打,你不是游客,是人质。 港口会开?机场会通?你以为开的是商场大门?日本不是慈善家,别忘了,他们手里没几张牌,70万滞留的外国人,恰好成了他们最好用的一张。 战争是极限状态,是算计的游戏,一切都围着利益转,该封港就封,该扣人就扣。 别再指望战时还有什么“人道主义撤离通道”,那是电影里的台词,真正的撤离,早在国家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那个窗口一旦错过,剩下的,真的是听天由命。 别以为“人肉盾牌”这事儿只是阴谋论,历史上,这种操作多了去了。 上世纪冷战刚起,某政权退守台湾,干脆直接封港,对所有来船一律拦截,连英国军舰都差点起了冲突。 这不是逞强,而是抓住主动权,你要过?那先谈条件,这就是“以港为盾”,用交通命脉换筹码。 越南战争打得最凶的时候,南越干脆封了整个海岸线,不管你是救援船还是普通渔船,一律不许靠岸。 为啥?战争状态下,最怕的就是“后门开着”,敌人随时能补给、能渗透,干脆一刀切。 一旦战争开始,什么人道、什么规则,统统靠边站,港口、机场、码头,不是让你撤的,是让军队进的,在那儿等撤离?那基本等于自投罗网。 别的不说,就拿日本自己干过的事说话。 2020年疫情刚爆发那会儿,日本是怎么做的?国门一锁,全世界都傻眼。 不管你是商务人士、留学生,甚至是拿着长期居留签证的老住户,全都不让进。 就算你费劲巴拉申请进来了,还得核酸、集中隔离、不能坐公交,连个出租车都不给你打。 这就是日本的风格:一出事,先把门锁上,剩下慢慢处理。 你说这是疫情,不是战争?那更说明问题了,疫情都这样,真要开战,那就是一锁到底,连缝都不会留。 日本政府不是没危机意识,恰恰相反,他们危机意识超强,对他们来说,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你要是个外国人,发生点什么事,日本政府第一反应肯定不是“赶紧帮你走”,而是“你会不会添乱?” 想明白一个问题:70万滞留在日本的外国人,对日本来说是负担,还是机会? 你要是站在东京官员的视角,不难得出答案。 他们正犯愁怎么在冲突中多攒点筹码,这时候冒出来一大批外国人,身份复杂、背景各异,简直是现成的“灰色资产”。 这些人有人道价值,可以绑架国际舆论;有政治价值,可以拖住对手撤离脚步;甚至还有安全价值,可以顺理成章地搞“安全审查”,把你的撤离拖成“审讯”。 你要是想走,要么拿东西来换,要么拿命来赌,这不是吓人,这是历史教过我们的课。 很多人不明白外交部那句“暂勿前往”到底有多重,其实,那就是撤侨行动的起点,也是最后的提示音。 去年中东某地打起来,中国第一时间就发出“暂勿前往”预警,然后迅速组织撤离。 第一批人从边境小路撤出来,后面一边打,一边接人,能赶在第一班车离开的,算是运气好,错过了?连机场都没了。 撤侨不是拍个飞机就能走的事,需要交通畅通、政令配合、军事安全三条线都通才行,战时这三条至少断两条,基本就成了死局。 你要是那时候还在那儿等船、等飞机,日本政府可能还在“评估安全风险”,你就已经成了“现场观察样本”了。 去年巴以冲突,中国有四名公民不幸遇难,他们不是士兵,也不是什么敏感人员,就是普通外包工人,做些技术活,平时连个社交账号都没。 但炮弹落下来,不分你是哪国人,签证、护照、居留卡,在战争前线,全都没用。 你不是外交官,不是特使,不是谈判代表,你就是一个“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普通人。 这事儿不是个案,而是常态,战火之中,真正能保护你的,从来不是你手里的证件,而是你脚下的位置。 你在冲突爆发前离开,才叫命大;等到战火烧起来再想走,那是赌命。 “开战即封门”不是吓人,而是战争的基本操作,别觉得日本“讲秩序”,就不会干出“扣人不放”的事,他们手里没多少主动牌,滞留人员就是一张最能用的。 国家发出预警,不是形式主义,那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撤离信号。 等到军舰开不进去、飞机飞不出来,再想走,就不是“跑得快”的问题了,而是“还能不能活”的问题。 别再拿“国际社会会干预”当挡箭牌,别再用“日本不会这么干”做心理安慰,人家做不做,取决于战略需要,不是你的道德期待。 在战争的巨轮下,生命既坚韧又脆弱,明智的选择胜过事后的悔恨。 听劝,才是回家的第一步。 信息来源:在日外国人数超过395万创历史新高,非法滞留人数减少 旅日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