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俄罗斯媒体分析认为,如果发生战争,东方大国必然以绝对实力让挑衅者付出惨痛代价,才能换来长久和平。 这种“绝对实力”究竟是怎样的组合?俄媒的剖析避开了空泛的口号,直指具体而微的战力构成。 2025年“九三阅兵”的镜头里藏着答案——超过8亿观众见证的,不仅是钢铁洪流的行进,更是军民共识的凝聚:民调显示,九成以上民众坚信,强军是国家安全的盾牌,而非周边的威胁。 社交平台上刷屏的“冰霜照”更具说服力。边防战士睫毛凝霜、持枪挺立的画面,既守住了国门,也稳住了民心。 这种认同度转化为现实威慑,在2024年敏感海域的17次对峙中清晰可见。海警船没有开火,却通过广播警告的声波、航线挤压的轨迹、编队协同的阵形,让每一艘试图越界的外舰主动调转航向。 硬实力的支撑同样具体。055型驱逐舰的垂发系统并非简单的武器堆砌;它像一位全能卫士,同时应对空中突袭、水面威胁与水下潜伏,实现“一舰多能”的立体防御。 攻击-11无人机与076型两栖攻击舰的搭配,则改写了传统作战节奏。人工智能主导的“侦打一体”,让目标锁定与火力打击几乎同步,对手连反应的间隙都被压缩。 经济领域的“武器化”运用更显巧思。2025年对日本的稀土出口限制,直接导致其高端军工产能下滑近30%——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比单纯军事威慑更可持续。 背后是军民融合体系的底气。商船造船厂可快速转为造舰基地,这种战时转化能力,恰好是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最缺的:炮弹打一颗少一颗,装备损一件难补一件。 俄媒特别强调,这不是核武独撑的场面,而是常规战力、经济韧性、社会共识交织的体系化力量。 与俄罗斯依赖“核威慑+快速反击”的单一模式不同,东方大国铺就了“多维棋盘”:经济网络、一带一路、上合组织的规则影响力,将战略威慑从军事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 这种布局正在改变现实博弈。2025年美军穿越台海的频次下降四成,菲律宾在敏感海域的补给行动开始提前通报——对手的行动逻辑变了,从“敢不敢”转向“值不值”。 当然,威慑也需拿捏火候。如何避免实力展示演变成误判导火索?俄媒的建议颇具操作性:通过航展公开新装备性能,用国防白皮书阐明战略意图,透明度本身就是一种稳定剂。 毕竟,威慑的内核从不是恐吓,而是划清底线;和平的前提也从不是退让,而是让对手相信——任何跨越红线的尝试,都会撞上比钢铁更硬的实力壁垒。 就像那幅“冰霜照”里,战士手中的钢枪与民众心中的信念,共同铸成的,正是这样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
果不其然:俄罗斯媒体分析认为,如果发生战争,东方大国必然以绝对实力让挑衅者付出惨
若南光明
2025-11-26 04:28: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