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得实在:“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话放在今天,依然在理。 为啥穷人更要读书?看看范仲淹就知道了。他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寄居在寺庙里,每天把冷粥划成四块分着吃,就这样还坚持苦读。后来不仅考中进士,还成了北宋名臣,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要是他当年觉得“读书无用”,现在谁还记得他? 再说海瑞,同样是穷书生出身。要不是他母亲咬牙供他读书,他可能一辈子在海南务农。正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成了名垂青史的“海青天”。 穷人读书,就像在暗夜里点灯。虽然不能立刻致富,但至少能照亮前行的路。 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话更是说到了点子上。西晋的石崇富可敌国,跟皇帝舅舅斗富,用蜡烛当柴烧,用绸缎铺路。结果呢?最后被满门抄斩。这就是典型的“富而不教”,把家底都败光了。 《红楼梦》里的贾府更是典型。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可子孙个个不学无术,贾宝玉连《论语》都背不全。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有人可能会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其实很简单,读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是为了明事理、长见识。朱元璋一个放牛娃出身,后来能当皇帝,就是因为他后来恶补文化,懂了治国之道。他给子孙立下规矩:必须读书,不读书的皇子不能继位。 曾国藩为什么能成“半个圣人”?就是因为他把读书当饭吃。哪怕在战场上,也要每天看书。他给弟弟写信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这话说得太对了——富贵可能守不住,但学问永远是你自己的。 说到底,读书穷的时候是翻身的本钱,富的时候是守业的保障。这两句古话能流传千年,就是因为道破了一个真理:知识才是永远的财富。
1947年,李可染带画作拜见齐白石,齐老坐在躺椅上随手翻看。看过几幅后,齐老突然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