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感觉“静悄悄”,真不是错觉!办了17年的双十一确实没以前热闹了,这事儿得从消费者、平台和大环境三方面说起。 现在大家购物越来越理性,不再为了便宜盲目囤货,74.77%的人首单都买生活日化、食品饮料这些刚需品。而且没人愿意算预售、凑满减的“奥数题”,33.3%的人因为规则复杂直接不参与,更信得过店铺直降这种简单优惠。加上有些商家“先涨后降”,大家对“双十一最低价”也没那么信任了,跨平台比价成了常态。 电商平台也变了,天猫、京东都四年没晒GMV(总成交额)了,转而看重用户增长、订单量这些“健康指标”。竞争也不拼低价了,改成比供应链、服务,还搞起了AI试衣、智能导购这些新功能,即时零售“半小时送达”也成了新亮点。 大环境也有影响,直播带货、百亿补贴天天有,双十一的稀缺感没了。而且监管越来越严,“大数据杀熟”“先提价后打折”被明令禁止,市场越来越规范。 其实应对这种变化也简单:不用死等双十一,平时遇到好价就下手;选平台多看看物流、售后;善用比价和价格保护功能,购物更省心。 双十一的购物热情为何减退了 双11消费心理 双十一消费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