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吃饭,看到这段笑喷了[泪奔] 神舟22号成功飞天了,网友说, 空着也是空着,把他顺道带上还能给仨宇航员唠唠嗑,解解闷,回来他在角落挤挤就行。 下面立马说,根本实现不了,你去了吃喝睡可以,拉撒咋办,没经过专业训练,肯有可能你拉的粑粑刚在空中漂浮一会,你自己就又吃回去了[笑哭] 网友这吐槽看着离谱,实则戳中了太空出行最实际的难题,不是挤不挤的事,是太空环境压根没给普通人留适配空间。 宇航员能顺利在空间站生活,每一项技能都是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单说网友调侃的拉撒问题,就藏着无数专业门道,可不是地面上随便应付就能过关。 太空里没有重力,人体排泄的废物没法自然下落,要是没专门设备和训练,排泄物真会漂浮在舱内,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影响仪器运转,更别说网友调侃的尴尬情况,并非完全是夸张,没经过训练的人面对失重环境,连基本身体控制都做不到,出现意外一点不意外。 别觉得这些训练没必要,每一位宇航员备战太空任务,至少要经历数年系统培训,单是适应失重这一项,就要反复在失重飞机上练习,每次飞机俯冲带来的失重感,普通人体验一次就头晕恶心站不稳,他们却要在这种状态下完成操作、进食、处理日常事务,练到形成肌肉记忆才算合格。 更别说太空里的吃喝,不是咱们地面上想吃啥拿啥,食物要经过特殊处理,要么是脱水压缩的,要么是半流质状态,既能保证营养,又能避免食物残渣漂浮,要是普通人上去,随便吃块饼干,掉下来的碎屑可能会钻进仪器缝隙,引发故障,这些细节都是经过无数次试验验证的,半点马虎不得。 之前就有公开信息提到,空间站里的每一个空间都有明确用途,设备摆放精准到厘米,连宇航员的睡眠区都是定制的睡袋,固定在舱壁上,防止睡着后漂浮碰撞。 网友说的“角落挤挤”根本不现实,空间站设计之初就兼顾了功能需求和安全标准,多余空间要预留出来供设备散热、物资存放,还要保障宇航员活动通道,别说多带一个没经过训练的人,就算是额外加一件非必要物品,都要提前计算重量、体积,避免影响飞船平衡和空间站运行负荷。 神舟系列飞船的运载能力都是精准测算的,每一分载重都要用在关键地方,宇航员的装备、科研物资、空间站补给,每一样都不能少,压根没有所谓“空着的地方”供人随便搭乘。 而且太空出行对人体素质要求极高,宇航员要通过严格的身体筛查,心肺功能、耐力、抗压能力都要远超常人,还要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太空中可能遇到辐射、气压变化、设备故障等各种风险,宇航员经过专业训练,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普通人上去别说帮忙,大概率还会添乱,遇到紧急情况自身都无法自保,反而会给同行宇航员增加负担。 之前国外就有太空旅游项目,即便参与者只是短期进入太空,也要接受数月基础训练,学习太空常识、应急处理方法,费用更是高达数千万,即便如此,也只能在指定区域活动,全程有专业人员陪同,根本不是网友想的“顺道带上”那么简单。 网友的调侃本质上是对神舟飞船成功飞天的关注,是对航天事业发展的自豪,带着轻松调侃的语气,藏着对太空探索的好奇。 咱们普通人看着航天任务圆满成功,难免会生出对太空的向往,想近距离感受空间站的魅力,这份心情能理解,但也要清楚太空探索的严谨性,每一项环节都凝聚着航天人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论证,不是靠随口调侃就能实现的。 航天事业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二号,从载人飞天到空间站稳定运行,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宇航员的默默付出,他们用专业和坚守,一步步推动中国航天向前迈进,让咱们国家在航天领域站稳脚跟,这份成就值得每一个人骄傲。 太空探索之路还在继续,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普通人有机会接触太空,但前提一定是建立在技术成熟、保障完善的基础上,既要满足太空环境的要求,也要保障人员安全。 咱们当下能做的,就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加油,见证每一次突破,尊重航天人的付出,理解航天探索的严谨性,不随意用调侃忽视背后的专业与艰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