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的时候,确实日本对于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管理,技术,投资,教育,方方面

柳淮蕊 2025-11-25 17:41:10

中日友好的时候,确实日本对于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管理,技术,投资,教育,方方面面,那时候觉得日本变了,不是历史上的日本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刚改革开放,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经验,正是最难的时候,日本当时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话不说向我们伸出了手。 最关键的就是日元贷款和直接投资,也就是咱们常说的ODA,从1979年到2018年,日本给中国的官方发展援助,累计超过3万亿日元,换算成现在的汇率也有一千五百多亿人民币。 这些钱全用在了刀刃上:北京的首都机场航站楼、上海的宝钢、贯穿南北的京九铁路,还有无数座大桥、水电站,都有这笔资金的参与。 11月12日《经济日报》回顾这段历史时明确说,“ODA贷款填补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除了真金白银,日本的技术转让更是帮咱们跨过了不少坎。 当年长春一汽造汽车,技术落后得没法看,是日本丰田、日产带着生产线和工程师过来,手把手教咱们造发动机、搞装配。 现在咱们的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但老工人都记得,最早的流水线操作规程,好多是用日文标注后再翻译成中文的。 电子行业更明显,上世纪90年代,松下把彩电显像管技术转让给长虹,索尼和海尔合作生产洗衣机,这些合作让中国家电从“劣质低价”一步步走到“质优价廉”。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11月8日的行业报告里就承认,日本的技术转移为中国家电产业打下了工业化基础。 除此之外,管理经验上的帮助也不能不提,当年咱的工厂还是“大锅饭”模式,日本企业带来的“精益生产”“5S管理”简直是降维打击。 青岛啤酒在1994年,引入日本朝日啤酒的管理团队后,光是减少原材料浪费这一项,一年就省了两千多万,这种管理理念后来扩散到各行各业,成了中国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法宝。 日本经营管理学家大前研一,11月15日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说,当年的技术和管理输出,本质上是中日经济互补性的体现,中国的市场也让日本企业赚了大钱,这话实在,友好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各取所需的共赢。 中日在教育领域的交流,更是深深扎下了根,11月9日在东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日教育交流会上,数据显示现在有近13万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全日本开中文课的高中超过600所,两国大学间的合作协议多达9000多个。 现在这代人里,不少工程师、医生都是当年留日归来的,他们带回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 11月7日来访的日本青年教育工作者代表团,在长沙的中学观摩课后也感慨,“当年我们教技术,现在中国的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学习”,这种互学互鉴才是友好该有的样子。 从前我们因为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才觉得日本变了,不是历史上那个穷兵黩武的侵略者了,是因为他们的有识之士懂得尊重历史、面向未来。 可现在有些日本政客偏要往反方向走,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还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 这就好比当年帮你盖房子的邻居,转头就想拆你家院墙,换谁都不能忍。 咱们记着日本曾给的帮助,是念着旧情;但绝不能因为念旧情,就容忍他们触碰咱们的核心利益。 11月23日外交部官网明确表态,“中日友好的政治基础,是恪守四个政治文件,尊重历史和中国主权”,这句话就是底线。 当年的友好,是建立在日本承认侵略历史、尊重中国主权的基础上的;现在要延续这份友好,前提没变,依旧得守规矩。 那些觉得“帮过中国就能指手画脚”的日本政客,说白了是没搞懂,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需要靠别人援助的国家了。 现在咱的GDP是日本的三倍多,高铁、新能源、5G技术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中日关系早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不是谁依附谁的关系。 11月20日中日经贸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也是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更需要双方好好呵护。 最后我想说,友好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恩情不是用来要挟的资本,是值得珍惜的缘分。 当年日本帮咱的时候,咱一直记着;现在咱们强大了,也愿意和守规矩的日本继续合作。 但如果有人想借着“曾帮过中国”的由头搞小动作,那抱歉,咱们的东风导弹和发展成就一样,都不是摆设。 中日友好的大门永远开着,但前提是跨过历史认知,和主权尊重这两道门槛,谁要是想踹门而入,那只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32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