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柳淮蕊 2025-11-12 11:37:31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先得说清,新加坡华人的“不在乎”,是被“新加坡人”这个身份给框定死的,跟血缘没半毛钱关系。 1965年新加坡独立时被马来人国家包围,李光耀一早就看清,要是被贴上“海外中国”的标签,这小国根本活不下去,于是一场“去中国化”的身份塑造工程就铺开了。 他们语言上先动手,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1987年起所有中小学全用英语授课,中文沦为普通科目,连南洋大学这所华文最高学府都没能保住。 2020年的数据表明,超过六成新加坡华人在家最常说英语,年轻一代里能流利讲中文的越来越少,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新加坡利益优先”,中国对他们而言,只是个普通的贸易伙伴,好坏自然不在核心关切里。 新加坡国立大学10月的调查更直接,当地华人最操心的是房价、就业、教育这些本土问题,关注中国动态的比例还不到20%,所谓的“华人亲情”早被国家认同磨没了。 更打脸的是“华人最受欢迎”的错觉,新加坡的立国根基恰恰是“反华人主导”,靠种族平衡政策把“优先”二字从华人字典里抠掉了。 住房上搞强制种族混居,组屋的华人比例必须和全国一致,根本不让华人形成聚居区,这看似是促进融合,实则是从根上避免华人抱团掌握话语权。 政治上更直接,国会专门设了少数族裔保障席位,就算华人票数再高,也得给马来族、印度裔留足位置。 去年总统选举,印度裔候选人拿了七成选票,这背后就是制度设计的导向——新加坡要的是“多元种族国家”,而非“华人国家”。 10月有媒体曝光,某跨国公司新加坡分部招聘时,明确要求“非华人员工比例不低于30%”,不是华人能力不行,是政策逼着必须平衡种族结构,这种“刻意压制”下,谈何“最受欢迎”? 有人拿9月国会12名议员用中文宣誓说事,觉得华文在复兴、华人地位在提升,可这其实就是新加坡的表面工作。 他们的中文宣誓早有先例,这次不过是人数多了点,而且议员们选中文,更多是给选民看的政治表态,毕竟中国市场太重要,新加坡的航运、金融离不了中国。 但骨子里的身份认同没变,傅海燕部长用中文宣誓完,转头就在内阁会议上说“新加坡的核心利益永远与东盟绑定”,跟中国的合作全是务实的生意经,半点文化亲近感都没有。 美国那边他们也没得罪,樟宜海军基地还驻着美军,每年和美搞“虎油”、“勇敢印记”等好几场联合军演,买F-35、“爱国者”导弹从不手软,这种“多头下注”的操作,哪有半点“华人优先”的影子。 新加坡的逻辑从来都是“实用主义至上”,华人身份只是外貌标签,好用就拿出来用,碍事就藏起来。 以前中国弱,他们赶紧抱美国大腿,推行英语教育、疏远中国,换来了美军的保护和西方市场的准入;现在中国强了,又开始搞华文推广、签30天免签,无非是看中中国的经济实力。 可这种“实用”里藏着清醒的界限,总理黄循财明说“加强对华合作”,但紧跟着就强调“保持战略自主”,意思很明确:生意要做,身份要分。 10月有新加坡商人接受采访,说“跟中国做生意赚钱是应该的,但让我认同中国文化?没必要”,这话才算说到了点上——他们的“华人面孔”是天生的,“新加坡认同”是后天焊死的,后者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那些觉得“华人多就该亲中国”的人,是没搞懂新加坡的生存智慧。 在东南亚的地缘夹缝里,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要是跟中国走得太近,必然会被周边国家猜忌;要是让华人掌握绝对主导权,又会引发内部种族矛盾。 所以李光耀当年的设计,就是把“新加坡人”的身份凌驾于种族之上,用制度把华人的优势给平衡掉。 现在当地华人不在乎中国好坏,正是被这种制度规训出来的生存本能;华人不受特殊欢迎,不是被歧视,是政策刻意“削峰填谷”的结果。 这么看来,新加坡华人的状态,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存的缩影。 他们的身份认同里没有“中国情结”,只有“新加坡利益”;社会生态里没有“华人优先”,只有“种族平衡”。 那位华人说的实话,不过是把新加坡几十年的立国逻辑挑明了:血缘挡不住国家认同的塑造,面孔改变不了制度设计的导向。 新加坡从来不是“海外华人乐园”,而是一个用实用主义把种族、利益、安全算计到极致的独立国家,这一点,当地华人比谁都清楚。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