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越南媒体突然报道了:受中日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在日本的越南务工群体因为中国游客减少,正在经历解雇和减薪潮。 表面看来,中国游客与越南务工者仿佛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然而在日本的经济生态中,他们却构成了一条精妙的依存链条。 日本政府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赴日游客数量较疫情前高峰时期下降超过40%,这一下滑直接冲击了日本的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首当其冲。 正是在这些领域,越南务工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截至2023年底,在日越南人总数已超过52万,其中技能实习生和专业劳工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 当中国游客锐减导致商店提前打烊、酒店入住率下滑、餐厅门可罗雀时,雇主们不得不削减人力成本,而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外国务工者,便成了最先被裁撤的对象。 来自越南义安的阿蓉(化名)在东京一家免税店工作已有两年,她向媒体坦言:“以前店里挤满了说中文的游客,加班是常态,如今顾客寥寥,我的工作时间被砍半,收入也大幅减少,” 像阿蓉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日本入国管理局统计显示,2023年下半年,外国技能实习生合同非正常终止案例同比增加17%,其中越南籍占相当比例。 这些务工者大多通过劳务中介来到日本,背负着高额中介债务,怀揣改善家庭经济的梦想。 如今面对工作不稳定,他们陷入两难:坚持留下,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减薪甚至失业,提前回国,则意味着无法偿还债务,也无颜面对家乡亲人。 这场危机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中日关系的周期性紧张确实影响了旅游交流,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与通胀高企并存,削弱了整体消费能力。 同时,中国游客的出行模式也在悄然变化,疫情后,中国游客更倾向于深度游和小众目的地,传统团队游的购物热潮明显减退,这使得依赖团队游客的商圈遭受重创。 此外,日本社会对外国劳工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外国务工者常被视为“缓冲劳动力”,在经济波动时首当其冲,而越南务工者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相对弱势的议价能力,更容易成为经济下行时的牺牲品。 这一连锁反应深刻揭示了全球化劳动力市场的脆弱本质,国际劳工的流动虽然创造了新的经济链条,将不同国家群体的命运紧密相连,但当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冲击波就会沿着链条传递,最终由最脆弱的群体承担代价。 同时,这也反映出亚太地区经济的深度互联,中日关系的波动,竟能在越南家庭中引起经济涟漪,这种“远距离共振”正是当代全球经济的新特征。 这则新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全球化时代劳动力流动的独特窗口,表面上,这是一个地缘政治影响微观经济的典型案例,深层次看,它揭示了当代国际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系统性风险。 越南务工者的处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弱势群体往往承担着不成比例的风险,他们怀揣梦想远赴他乡,成为发达国家填补劳动力缺口的重要力量,却难以被纳入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 当经济风向转变,他们便成为最先被牺牲的“缓冲层”,这种结构性问题需要输出国和接收国共同重视,携手建立更公平、更有弹性的劳工权益保护机制。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一事件展示了亚太地区经济的深度互联,它清晰地表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任何双边关系的波动都可能产生多边影响,这要求各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更加审慎周全。 对中国而言,这一现象也提供了宝贵的反思机会,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变量,这种影响力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意味着相应的责任。 中国游客出行模式的变化,正在重塑周边国家的经济生态,其影响范围已远远超出旅游范畴。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劳动力流动更加频繁,类似的“意外”连锁反应可能会成为常态。 我们需要构建更加包容和韧性的经济体系,让全球化的红利能够得到更公平的分享,让那些在异国他乡辛勤打拼的劳动者不再如此脆弱。 毕竟,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没有谁是完全孤立的岛屿,我们的命运早已通过无数看不见的纽带紧密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