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要杀功臣李善长。李善长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我都77岁了,还能干

南风意史册 2025-11-25 15:18:55

1390年,朱元璋要杀功臣李善长。李善长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我都77岁了,还能干什么?”朱元璋眼皮都没抬,冷声道:“司马懿七十多岁尚且叛主,你难道不也是吗?”   南京城的天空阴沉得能拧出水来,只见77岁跪在地上的李善长,额头紧贴地面,嘶哑的声音在谨身殿里回荡:“陛下,老臣都已七十七了,还能干什么啊!”而龙椅上的朱元璋眼皮都没抬,只从牙缝里挤出一句比冰还冷的话:   “司马懿七十多岁尚且叛主,你难道不也是吗?”   这是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大明开国已经二十三个春秋,但现在皇城里的空气,可比开国前还要凝重。   李善长花白的胡须在颤抖,他想起四十年前,在滁州初见那个还只是义军将领的朱元璋时,对方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如今天下大乱,正需要先生这样的俊杰!”那时他们并肩而立,望着远方烽火,心中装的是整个天下。   如今,天下太平了,当年的战友却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胡惟庸案已经过去了十年,可那血腥味至今未散。   就在两个月前,锦衣卫从李善长府中“搜出”了,胡惟庸当年邀他共谋大事的信件。这信来得太巧,巧得让人心寒。   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早在十年前就被供出与胡惟庸有染,那时朱元璋看在老臣面上网开一面。可这次不同了,皇帝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   就看到朱元璋的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扶手,目光掠过殿外。他记得去年营建中都时,李善长竟向汤和借了三百士兵盖私宅。而这事像根刺,扎在了皇帝心里。   因为一个致仕的宰相,借兵做什么?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李善长作为开国第一文臣,竟对胡惟庸的谋反“毫不知情”。是真的不知,还是佯装不知?   “陛下,”李善长抬起头,老泪纵横,“老臣若有不臣之心,何不当年就与胡惟庸一同举事?何必要等到如今这把年纪?”朱元璋冷笑一声,没有回答。   他心里明镜似的:不是李善长真要反,而是他太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了。这个77岁的老人,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只要他活着,就是对皇权最大的威胁。   刑场上,李善长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想起了洪武三年他被封为韩国公时,朱元璋亲手将免死铁券交到他手中,上面分明写着“免二死”。   可如今,连一次活命的机会都不给了。刽子手的刀落下时,他或许终于明白了:在绝对权力面前,任何承诺都是苍白的。   只能说,朱元璋的猜忌并非空穴来风。他出身布衣,从乞丐到皇帝,深知江山得来不易。为了确保朱家天下永固,他必须铲除一切可能的威胁,哪怕这个威胁只是存在于想象中。   而李善长之死,标志着明初功臣集团的彻底覆灭,也奠定了明代绝对皇权的基础。这段君臣恩怨,折射出权力顶峰的孤独与残酷,因为在那里,信任成了最奢侈的东西,而疑心,成了活下去的唯一法则。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信息来源: 南京地方志|南京记忆|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 (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 1974 年点校本《明史》第三册|卷一百二十七《李善长传》,第 3772-3780 页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