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工资,通常能达到5000欧元甚至更高,而现在,很多欧洲发达国家的工资大多只有1000到3000欧元,有些地区甚至只有几百欧元。 曾经高薪的欧洲工人,如今也得去菜市场精挑细选特价土豆,月薪五六千欧的“黄金时代”仿佛还在昨天,如今却成了回忆。 今天的欧洲,哪怕是在德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工人的钱包也在“缩水”,而生活的支出却在一天天“膨胀”。 过去几十年,欧洲的制造业曾是全球的引擎,德国的汽车工厂、法国的机械设备、意大利的纺织业,一度撑起了整个欧洲的中产阶级。 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欧元,养家、买房、度假都不在话下,但现在,德国汽车工人的税后月薪只剩两千出头,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工资也集体“跳水”。 在东欧一些国家,工人月薪甚至不到五百欧元,和十年前比,简直像两个世界,问题不是出在欧洲人突然不努力了,而是全球产业的地基动了。 中国等亚洲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过去欧洲制造东西,别的国家买;现在亚洲制造便宜又快,欧洲反过来成了买家。 欧洲传统工业的“饭碗”被逐步端走,而新兴产业却没能及时接上,数字经济、绿色能源、人工智能这些新赛道,欧洲起步晚、进度慢,结果就是传统产业不断萎缩,新岗位却没能如期产生,老百姓的收入自然就跟不上了。 但钱少了不代表花得也少了,现实总是更扎心。 欧洲现在面临的,不只是工资缩水,还有生活成本的“火箭式”上涨,德国的电价已经飙升到全球最高之一,连烧饭都得精打细算。 意大利面涨了17%,奶酪涨了40%,连土豆也涨了14%,这不是通胀,而是“通痛”,不少德国中产家庭开始用临期食品App来“捡漏”,法国一些家庭把周末出去吃饭的预算砍了一半,甚至连圣诞节礼物都得“打折走起”。 欧洲多国的罢工潮一波接一波,英国今年因劳资纠纷损失的工作日,是1989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德国大众、法国雷诺等大厂也不得不关厂、重组,企业裁员成了常态,员工的安全感越来越低。 曾经“铁饭碗”的工厂工作,现在变得比餐饮业还不稳定。企业要生存,工人要吃饭,但这两者之间的“撕扯”,已经越来越难调和。 更大的问题是,这场收入缩水风暴,正在改变欧洲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 15年前,欧美在全球消费支出中各占四分之一;现在,美国占了28%,而欧盟只剩18%。欧洲的“购买力”在下降,也意味着它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在减弱。 曾经是世界经济高地的欧洲,如今正悄悄退居二线。而在这背后,是美国持续“收割”欧洲政策自主权的结果。 能源危机、地缘冲突、对俄制裁,这些美国主导的政策,欧洲几乎全盘接受,代价却是自己承担。 跟着美国走,欧洲人却越来越“穷”,这不是巧合,而是结构性后果。 能源问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被迫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转而从美国进口昂贵的液化天然气。 本来电价就高,这下更是雪上加霜,德国一家三口的电费,比美国同样家庭高出近一倍,还不算冬天取暖的成本,而这些额外支出,最后全压在了工薪阶层的肩上。 因为受制于美国的战略框架,欧洲必须承担越来越多的军费、外交成本,却无法从中获得等量的经济回报。 美国在全球贸易中依然保持强势地位,美元霸权依旧,而欧元却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欧洲央行想救通胀,却又怕激化衰退,只能左右为难。普通人看不懂这些宏观博弈,但他们能切身感受到:钱越来越不够花,生活越来越难维持。 欧洲经济的疲软,不是简单的周期性调整,而是结构性转型带来的阵痛。产业链重组、能源结构调整、社会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大问题。 当过去那种“努力工作就能过上好生活”的信念开始动摇,社会就会出现裂缝,年轻人不愿再去工厂打工,中产开始逃离高消费城市,移民问题成为各国政治焦点,极右翼政党的支持率一路飙升。 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选举都能看到这种趋势,人们不再相信传统政党能解决问题,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颠覆者”身上。这种情绪的积累,终将对欧洲政治格局造成深远影响。 工资下降不是新闻,难的是找不到上升的方向,对中国来说,这场变局也不是看客的游戏,而是产业竞争与全球格局重塑的一部分。 欧洲的转型能否成功,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消费市场乃至地缘政治的整体走向,如果欧洲找不到出路,这场“工资缩水”的故事,可能只是开始。 信息来源:欧洲经济增长仍属脆弱性回升——晨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