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消息, 印度总理莫迪11月23日发文说:“我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了富有成

老明看人生百态 2025-11-25 14:15:51

印度消息, 印度总理莫迪11月23日发文说:“我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了富有成效的会晤。我们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在创新、国防和人才流动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同时我也希望进一步巩固我们的贸易关系。日印关系是构建更美好全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话听着带劲,可你要真信了,可能就掉进舆论的坑里了,背后分明是一场在风暴中找锚点的合谋。 美国最近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部分品类税率飙到50%,印度出口企业脸都绿了。日本呢?在和美国的贸易谈判桌上碰了一鼻子灰,芯片、汽车出口处处受限。两个被“盟主”压得喘不过气的伙伴,一回头,发现彼此竟是最能靠的港口。 于是,10万亿日元(约68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火速端上桌。这不是撒钱,是下棋。重点落在半导体、稀土、高铁和人才流动上,每一步都踩在命门上。 比如半导体。瑞萨电子宣布在印度设立3纳米芯片设计中心,东京电子也计划2026年前在印度组建本地工程师团队。这可不是来旅游的。印度缺高端芯片制造能力,日本缺稳定供应链。一个有市场、有劳动力,一个有技术、有资本,合在一起,就是要从中国主导的全球电子产业链里,切出一块蛋糕。 但问题来了:印度真能搞定吗?过去十年,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项目拖了又拖,成了“纸上新干线”。这次双方终于确认引进日本最新的E10系新干线列车,目标2030年通车,部分车体还在印度本土生产。听起来很美,可印度的官僚效率、土地征收难题、施工能力,哪一条都不是好啃的骨头。日本企业也不是没吃过亏,软银在印度的投资就曾血本无归。这次是真信任,还是不得不赌? 再看人才。日本打算未来五年引进50万印度人,重点是IT和护理。日本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口巨大,印度年轻人多,技术底子不错。这看起来是双赢。可50万人次不是小数目,怎么安置?语言、文化、社会融合怎么跟上?日本社会对外来人口的接纳度,真准备好了吗?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长期押注,短期阵痛难免。 最耐人寻味的,是莫迪的节奏。这边刚和日本谈完“国防合作”,那边转身就飞去中国参加上合峰会。这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大国平衡术。他没把宝全押在美国主导的“四边机制”上,也没冷落中俄这条线。印度要的是战略自主,不是当谁的棋子。 日本呢?高市早苗政府把“印太战略”当核心,拉印度入伙,无非是想借力打力,在台海、南海问题上多一张牌。可印度一直对直接介入台海议题保持沉默。莫迪清楚,中印关系复杂,边境问题没解决,但贸易额去年还有1360亿美元,中国市场他丢不起。 所以你看,这场“热恋”表面火热,内里全是算计。日本看中印度15亿人口的市场和地缘价值,印度盯紧日本的技术和资金。他们合作带来的好处包括:降低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提升区域影响力,给本国产业转型争取时间。 但如果以为这就能围堵中国,恐怕想简单了。中国在孟加拉国的蒙格拉港布局已久,瓜达尔港与巴基斯坦深度合作,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稳步推进。这些都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多年深耕的结果。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当经济合作跑在安全对抗前面时,所谓的“包围圈”还能结实多久?历史告诉我们,靠“敌人”定义的朋友,往往最不牢靠。 这场印日靠拢,与其说是针对谁的合围,不如说是两个中等强国在不确定时代里的抱团取暖。他们想借彼此之力,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争一个更有分量的位置。 这能走多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真正的战略,不是选边站,而是在风浪中站稳脚跟,走出自己的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老明看人生百态

老明看人生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