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传来血的教训,我们最先进的歼20,绝不能再抱着火箭弹不放了,打了快四年的

云景史实记 2025-11-25 10:17:10

俄乌战场传来血的教训,我们最先进的歼20,绝不能再抱着火箭弹不放了,打了快四年的俄乌战争,把现代空战的残酷真相彻底揭开。俄军那些被吹成“空中王牌”的战机,一架接一架往下掉,不是被防空导弹炸成火球,就是摔在田野里变成一堆废铁。 俄军吃的亏,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空中拼刺刀"的路径依赖。战争初期,苏-35挂着无制导火箭弹低空突袭乌军阵地,确实在顿巴斯炸出了火光。 但很快,乌克兰从北约学来的"防空走廊"战术就让这种打法失灵了:TB-2无人机前出侦察,"毒刺"导弹藏在林间,S-300阵地机动部署,专等俄军战机进入射程。 2023年哈尔科夫战役,俄军6架苏-34被击落,其中4架是在投火箭弹时被肩扛导弹击中,火箭弹需要战机降低高度、稳定姿态,这短短十几秒,足够防空系统完成锁定。 更致命的是2025年罗斯托夫州的米-8被FP-1无人机猎杀事件,这架本该在后方安全空域执行反无人机任务的直升机,因为贴近前线300公里,被乌军远程无人机预判航线后凌空打爆。 这不是偶然,而是现代战场"发现即摧毁"的必然:当乌克兰的无人机蜂群能覆盖1600公里纵深,任何脱离体系保护的有人平台,都成了移动靶标。 回到歼-20的实战需求,火箭弹这类非制导武器的致命缺陷,在俄乌战场被无限放大。首先是生存风险。 歼-20的隐身优势,建立在超视距空战的前提下,依靠量子雷达240公里外发现目标,用霹雳-15E在200公里外发射,打完转身超音速脱离。 但如果挂着火箭弹进入近距,隐身涂层的气动优势会被外挂武器破坏,超音速巡航能力受限,必须降低高度到5000米以下,正好进入"毒刺""山毛榉"的最佳射程。 就像俄军苏-35在赫尔松被击落的案例,飞行员为了火箭弹精度压到2000米,结果被乌军改进型S-300PMU2雷达锁定,导弹升空时连规避动作都来不及做。 其次是作战效能的代差。乌克兰F-16机群在2025年创造的拦截纪录——1300架次无人机/巡航导弹,靠的不是机炮狗斗,而是AIM-120D中距弹在中低空的持续巡逻。 这印证了一个趋势:现代空战的"安全区"已经从视距内推到了百公里外。歼-20的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能同时跟踪30个目标,但火箭弹的打击范围只有8公里。 这意味着飞行员必须放弃隐身优势,用最脆弱的姿态闯进对手的防空火力网。这种战术,在俄乌战场等同于让苏-57去拼火箭弹,白白浪费五代机的核心优势。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体系协同。俄军空中惨败的根源,是预警机太少、无人机太弱、电子战脱节。 当苏-35孤军深入时,地面雷达被乌军电子干扰机压制,预警机滞留在后方300公里,导致战机成了"瞎子"。 歼-20的设计初衷,正是作为体系节点存在。2025年东部战区演习中,歼-20通过数据链引导无侦-8无人机前出200公里侦察,再指挥歼-16发射霹雳-15进行"A射B导",这种跨域打击模式,需要的是精确制导弹药的远程衔接,而不是火箭弹的临空投掷。 如果歼-20继续保留火箭弹,就像让隐形刺客背着大刀冲进敌营,不仅浪费隐身性能,还会拖累整个空战体系的效能。 看看乌军FP-1无人机的进化史:从打固定目标到猎杀直升机,从被动突防到主动伏击,本质上是对"发现-打击"链条的极致缩短。 这倒逼所有有人战机必须向"防区外打击"转型。歼-20的霹雳-17超远程导弹射程300公里,专门猎杀预警机、加油机,这种武器才是破解敌方空战体系的关键。 如果继续依赖火箭弹,就等于把五代机降维成二代机的战场角色,重蹈俄军苏-35被肩扛导弹击落的覆辙。 俄乌战场的血教训摆在眼前:当乌克兰能用几百美元的FPV无人机击落价值千万的直升机,当F-16靠中距弹在后方空域撑起防空伞,任何试图用传统武器打现代战争的思维,都是拿飞行员的生命赌博。 歼-20的价值,不在于挂载多少火箭弹,而在于如何用隐身优势和超视距火力,在对手防空网外撕开缺口。 这不是否定近距离格斗能力,而是在体系对抗的时代,必须把有限的战场生存窗口,留给更致命的精确打击。

0 阅读:388

评论列表

清北送达邬老师

清北送达邬老师

1
2025-11-25 15:08

什么乱七八糟的,歼20不是对地的,是喘门打敌方飞机的,对地是歼16的事。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