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日本,我们一定要学俄罗斯! 日本不怕我们的航母,不怕我们的轰炸机,甚至不怕我们的核武器,日本真正怕的是中国破釜沉舟的决绝!是精准锁喉的战略决绝!是直击其死穴的狠劲! 俄罗斯从来没跟日本讲过 “人道主义”,更没纠结过 “国际舆论”,只凭着 “打就要打服” 的狠劲,就给日本留下了几十年都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2025年俄罗斯在北方四岛的军事部署已形成体系:9月在择捉岛部署S-300V4防空导弹,400公里射程覆盖周边空域;6月在帕拉穆希尔岛部署“棱堡”岸防导弹,500公里射程可覆盖日本北海道。这些部署并非象征性展示,而是直接扼守日本的关键利益线。 北方四岛周边海域是日本北海道渔业的核心产区,鳕鱼、扇贝年产量占日本全国总量的35%。2025年俄罗斯强化管控措施,要求日本渔船需经俄政府审批方可作业,且捕捞配额缩减50%。 据北海道渔民协会统计,政策实施3个月内,120家渔业企业停业,2.3万人就业受到直接影响,这一威慑效果远超常规军事演习。 日本的战略软肋与俄罗斯锁定的北方四岛类似,中国对其软肋的把握同样精准。稀土领域尤为典型,2025年日本对中国稀土整体依赖度降至60%,但重稀土进口依存度仍接近100%,而中国占全球重稀土产量的88%。 2025年中国强化稀土管控后,丰田汽车爱知县工厂因稀土永磁材料短缺停摆10天,直接经济损失超300亿日元。 半导体产业链是日本另一关键软肋,日本半导体材料全球市场份额达30%,但镓、锗等核心基材90%依赖中国供应。 2025年中国实施相关出口管制后,日本SUMCO公司的硅胶原料库存仅能维持两个月,信越化学光刻胶业务营收同比下滑60%。 日本尝试寻求印度、澳大利亚作为替代供应方,但这些国家的产品纯度不足,且成本较中国同类产品高出3倍,无法形成有效替代。 俄罗斯的博弈策略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对日威慑需实现军事部署与经济精准打击的协同。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实施“导弹部署+渔业管控”的组合策略,中国可在稀土、半导体材料管控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日本能源通道安全。 日本72%的石油进口需经马六甲海峡运输,中国在吉布提的保障基地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布局,可形成对该通道的间接牵制。 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一周内歼灭日本关东军,随后占领北方四岛,这一行动形成的战略威慑延续至今,日本未采取实质性对抗举措。 反观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妥协退让使日本逐步扩大侵略范围。俄罗斯的博弈逻辑清晰:通过明确规则界定与代价展示,使对方形成对“越线成本”的清醒认知,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口头警告。 中国已开展类似实践并取得成效。2025年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后,日本渔业行业直接损失达1.2万亿日元,北海道渔民举行抗议活动,对高市早苗政府形成直接政治压力。 但此类举措缺乏持续性,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实施的常态化管控,使日本渔业年均损失超千亿日元,逐步消解其对抗意志,这种长效施压模式值得借鉴。 从战略推演来看,中国可构建“三层牵制”体系强化对日威慑。 第一层为关键资源管控,扩大稀土、镓锗等战略资源的管制范围,巩固对日本高端制造业的原料制约; 第二层为地缘通道卡位,提升在马六甲海峡周边的影响力,强化对日本能源运输线的间接管控; 第三层为常态化存在,参照俄罗斯战机绕岛模式,在钓鱼岛周边实施定期舰机巡航,打破日本的“实际控制”认知。 需明确的是,借鉴俄罗斯策略并非追求军事对抗,而是构建清晰的战略规则,俄罗斯未主动发起对日军事行动,但其通过北方四岛主权管控与资源规制,形成对日本的有效牵制。 中国可采取类似路径,通过资源管控、地缘存在等举措,明确钓鱼岛主权归属,界定间谍渗透、产业窃密等行为的代价,构建长效稳定的博弈框架。 2025年国家安全部曝光9起日本间谍案,已释放明确的强硬信号,若能结合经济、地缘领域的精准牵制,将有效压缩日本的战略试探空间。对日本而言,经济利益与产业安全的优先级始终高于象征性的主权声索,这一认知是构建对日威慑的关键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