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一定要诛杀蓝玉?他为什么不学学李世民赵匡胤呢? 朱元璋杀蓝玉这事,根子得从他给太子朱标铺的那条路上说起。早年老朱打天下时,朱标才十岁就被立为世子,跟着宋濂学儒家那套仁政,身边围着李善长、徐达这些开国元勋当老师。 老朱打仗时,朱标在南京监国,处理政务井井有条,连脾气火爆的常遇春都对这小太子服气。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跟着朱标北征时,曾私下说燕王朱棣有反相,朱标哈哈一笑:“我弟弟不会的。”蓝玉转头就把这话告诉老朱,老朱嘴上没说,心里却记下了蓝玉的忠心——那时候蓝玉是朱标的人,是老朱给儿子留的“刀”。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老朱在奉先殿哭了整整三天。这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是他半辈子的权力布局塌了半边。朱标活着时,蓝玉就算跋扈,见了太子也得低头。 有次蓝玉西征擅自改道松潘,士兵逃亡数百,朱标一句话“将军辛苦了”,蓝玉立刻跪下称罪。 但朱标一死,十五岁的朱允炆拿什么镇住这个“捕鱼儿海的战神”?老朱闭眼都能想到,自己百年后,蓝玉在朝堂上跺脚,小皇帝得跟着晃三晃。 蓝玉自己也没意识到风向变了。朱标下葬当月,他还在军中说:“我亲家靖宁侯说杀就杀,老皇帝眼里还有功臣吗?”这话传到宫里,老朱手抖得捏不住茶盏——靖宁侯叶昇是蓝玉亲家,半年前刚被以“胡惟庸余党”的罪名诛杀,蓝玉不仅不收敛,反而在军中串联旧部。 更要命的是,《逆臣录》里记载,蓝玉曾对亲信说:“太子在时,我愿为牛马;如今这小娃娃,能骑得住我?”这话像根刺扎在老朱心上:他不怕蓝玉跋扈,怕的是蓝玉压根没把朱允炆当主子。 对比李世民和赵匡胤,老朱的处境太不一样。李世民自己就是军头,天策府的旧部跟着他从晋阳打到长安,玄武门之变后谁敢不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是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教训,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托底。 可明初不一样,北元残部还在草原晃悠,云南的土司刚归附,军队需要能打仗的主心骨。老朱不是不想学赵匡胤,而是朱允炆不是赵光义——赵光义跟着赵匡胤打了二十年仗,而朱允炆连军营的门都没进过。 蓝玉的死,其实是老朱在算一笔时间账。洪武二十六年,蓝玉五十七岁,老朱六十五岁,朱允炆十六岁。老朱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蓝玉却正值壮年。 当年徐达、常遇春死得早,李文忠被毒死,冯胜被圈禁,硕果仅存的蓝玉成了军方唯一的参天大树。这棵树在朱标手里是遮阳伞,在朱允炆手里就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老朱不是没给过蓝玉机会,朱标死后,他把蓝玉从太子太傅贬为凉国公,敲打他“收敛锋芒”,可蓝玉照样在军中搞“蓝家军”,甚至纵容家奴侵占民田。老朱看着奏报冷笑:“这哪是武将跋扈,分明是试探新君的底线。” 最让老朱心惊的是蓝玉的“糊涂”。洪武二十五年平叛归来,蓝玉居然强占东昌民宅,御史弹劾他,他当堂把御史的牙打掉。这种举动,在老朱眼里就是“没把新太子放在眼里”。 更别说蓝玉西征时私通元主妃嫔,这种事放在朱标活着时,太子一句“将军醉了”就能圆过去,可朱标死后,这就是“无视皇家体面”的死罪。 老朱不是不知道蓝玉冤枉,《逆臣录》里那些供词,说蓝玉谋反连时间地点都对不上,但他需要的不是真相,是给后世子孙清出一条干净的路。 杀蓝玉那天,老朱在谨身殿召见朱允炆。孙子问:“蓝叔叔真的谋反吗?”老朱没说话,指着殿外的槐树说:“这树去年遭了虫蛀,不砍掉枝干,整棵树都要枯死。”朱允炆似懂非懂,老朱却想起四十年前,他抱着刚出生的朱标在南京城头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那时他以为,只要儿子活着,蓝玉这样的猛将就是朱家的刀;可命运弄人,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只能把这把刀折断,免得伤到稚嫩的孙子。 李世民能容下尉迟恭,赵匡胤能放走石守信,因为他们手里握着绝对的权柄。但老朱不行,他从乞丐到皇帝,最懂权力真空的可怕。 蓝玉案杀了一万五千人,表面看是残暴,实则是一个垂暮帝王的孤注一掷——他赌上所有骂名,只为给孙子换二十年安稳。 只是他没想到,砍掉了蓝玉这棵大树,朱家的江山反而被燕王的藤蔓缠得透不过气,这或许就是帝王权术的无奈:算尽了人心,却算不过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