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坠机,不光我一个——折射阿三战略文化、公关逻辑和产业现实。 印度LCA MK1在迪拜航展坠机后,印度迅速列举其他国家坠机数据,这是典型的阿三行为,也是一个非常典型且信息量丰富的事例。 1. 试图重塑叙事框架。印度方面的回应策略,其核心目的在于将“光辉战斗机的安全性问题”这一个体污点,转化为“战斗机研发本身是一项高风险的挑战”这一普遍共识。通过列举美国F-35、俄罗斯苏霍伊等世界顶尖战机的坠机记录,他们试图向公众(尤其是潜在国际买家)传递一个信息:“看,连他们都摔飞机,所以我们摔一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行业常态。”当舆论焦点从“印度飞机为什么摔”转移到“原来大家都摔过”时,针对LCA战机本身技术缺陷的深入追问和负面报道就会被冲淡。这是一种经典的“祸水东引”式公关策略。 2. 印度在国防工业领域自信与自卑的复杂混合体心理状态。通过将本国战机与F-35、阵风等世界顶级战机并列讨论,潜意识里是在宣称“我们和他们在同一个联赛里竞技”。这是一种对自身大国地位和军工成就的急切确认,希望外界以看待美、俄、欧等传统航空巨头的眼光来看待印度的航空工业。越是强调“大家都会犯错”,往往越说明对“自身犯错”的敏感和底气不足。一个在技术和质量上拥有绝对自信的团队,通常会更专注于坦诚调查、解决问题,而非急于进行横向比较来为自己开脱。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对本国产品声誉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深刻担忧。 3. 回避印度军工“结构性硬伤”核心问题。印度回应方式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它巧妙地回避了LCA坠机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原因才是印度军工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LCA项目始于上世纪80年代,历时近40年才形成初始战斗力。如此漫长的研发周期,导致其技术尚未成熟就已经落后于时代。项目管理中的拖延、需求反复、技术壁垒等问题,远比一次单纯的机械故障更为致命。LCA被誉为“万国零件库”,其雷达、发动机、航电等关键子系统来自多个不同国家(如美国、以色列、英国等)。将不同标准、不同来源的复杂系统完美整合,并确保其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航空工业顶尖能力的体现。此次坠机,很大概率(尽管最终报告未出)与这种复杂的系统整合缺陷有关,而非某个单一零件的质量问题。 航空工业是一个需要深厚材料学、精密制造、系统工程和质量管理体系支撑的行业。印度在基础工业领域的薄弱,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上。一次坠机是偶然,但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如果长期被可靠性问题困扰,那必然是体系性问题。 来看印度的回应与航空强国处理类似事件的方式的对比,差异立判: 美俄等航空强国在发生坠机后,通常第一时间是表达对飞行员生命的关切,立即停飞相关机队,并迅速组织顶尖专家团队进行彻底调查。他们会发布详实的技术报告,指出问题,进行改进。他们的公信力建立在透明和专业的危机处理之上。 印度回应给人的观感是辩护先于调查,比较重于反思。这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模糊了焦点,但从长远看,会损害其作为严肃国防合作伙伴的声誉。国际买家真正关心的,不是你如何解释失败,而是你如何确保下一次成功。 印度方面列举他国坠机数据的行为,是一次精心计算但略显笨拙的危机公关。它反映了印度急于获得国际认可的大国心态,同时也暴露了其军工体系在面对自身深层次结构性难题时的回避与无奈。真正的强者,敢于直面惨淡的数据和深刻的教训。对于印度航空工业而言,比“我们和他们一样”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我们未来能比他们更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