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正式发布公告!一纸公告,搅动三国商海,越南工贸部突然抛出重磅消息:正式启动对

云景史实记 2025-11-24 19:10:05

越南正式发布公告!一纸公告,搅动三国商海,越南工贸部突然抛出重磅消息:正式启动对中国、印度、印尼山梨糖醇的“反倾销日落复审”。 其实早在五年前就给中、印、印尼的山梨糖醇扣上“倾销”的帽子,征着高达39.63%到68.50%的反倾销税,现在期限快到了,不琢磨怎么优化产业链,反而急着启动复审想继续征税——这分明就是本土产业没本事竞争,就想靠贸易保护的“遮羞布”蒙混过关。 时间线是最直白的证据。2020年越南首次发起反倾销调查时,给出的理由是进口产品“价格低于正常价值”。 但数据背后的真相更值得推敲:中国山东天力药业作为涉案企业,其山梨糖醇生产成本比越南同行低30%以上,根源在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从原料采购到发酵工艺形成完整闭环,而越南企业80%的玉米依赖进口,光原料成本就高出一截。 五年保护期里,越南本土产能从不足2万吨勉强增长到5万吨,却仍有70%的市场被进口产品占据——这说明高额关税并没有催生出有竞争力的产业,反而让企业习惯了躲在政策壁垒后吃安稳饭。 更微妙的是复审程序的时间节点。按照越南法律,日落复审应在反倾销税到期前15个月启动,而此次公告距离2026年11月23日的到期日仅剩一年,掐着最后时限仓促立案。 这种紧迫感,恰恰暴露了本土企业的心虚:过去五年里,他们既没有投入技术改造,也没有拓展下游应用,一旦关税取消,分分钟会被重新洗牌。 复审公告里提到的“评估取消措施是否导致倾销复发”,本质上是个伪命题。倾销的核心是“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但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源于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并非恶意压价。 以山东天力为例,其年产60万吨的生产线单线产能是越南最大企业的12倍,单位能耗比行业平均低18%,这种竞争力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人为倾销。 越南工贸部的调查却刻意忽略产业链差异,将正常的成本优势等同于“不公平竞争”,等于变相承认本土企业连最基本的成本控制都做不到。 五年保护期的副作用正在显现。越南本土山梨糖醇企业数量从3家增至5家,但新增产能全部依赖政府补贴,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市场完全失守。 反观中国,同期山梨糖醇出口单价上涨12%,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提升27%,说明企业把精力放在了升级而非价格战上。 这种反差,恰恰证明贸易保护养不出参天大树——越南企业在关税庇护下连最基础的成本账本都算不明白,又怎么可能在开放市场中存活? 日落复审的本质,是越南产业政策的路径依赖。过去十年,越南在鞋服、电子组装等领域尝到了贸易保护的甜头,误以为所有产业都能靠关税垒墙速成。 但山梨糖醇属于精细化工行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协同,不是简单砸钱建厂就能突破的。 当本土企业连续五年交不出技术升级的答卷,政府只能选择继续背书,否则前期投入的补贴和政策都会打水漂。这种“保护-落后-再保护”的恶性循环,正在透支越南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 最值得警惕的是,越南此次复审瞄准的不仅是中国。印度和印尼同样被纳入调查,三国合计占据越南山梨糖醇进口量的92%。 这说明越南根本不在乎“倾销”是否真实存在,而是想通过集体征税维持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稳住几家工厂的就业,但长期来看,只会让市场失去选择优质产品的机会,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下游产业。 越南食品、医药行业每年因山梨糖醇价格偏高多付出的成本超过2000万美元,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站在2025年的节点看,越南的选择其实是一道单选题:要么继续用关税掩盖产业弱点,让企业在温室里永远长不大;要么撕开遮羞布,逼着本土产业在竞争中学会走路。 从这次日落复审的仓促启动来看,他们显然还没做好面对真实市场的准备。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不过是全球贸易摩擦中的又一场阻击战——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从来都不怕阳光底下的较量。

0 阅读:7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