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知道他钱干净不干净?”重庆,女子在网上接到10万坚果订单,对方付钱后

周律鸣法 2025-11-24 16:40:29

“我怎么知道他钱干净不干净?”重庆,女子在网上接到 10 万坚果订单,对方付钱后就让货拉拉把货运走,可她还来不及高兴,几个小时后银行卡就被冻结了,警方说女子收到的货款是涉诈资金!唐女子:“我就正常做生意,货没了,钱没了,我冤不冤?”   11月13号,重庆的小生意人唐女士在网上接到一个陌生客户,说是要10万元的坚果,付款方式也挺痛快,直接转账,压根儿没墨迹。   钱到手之后,对方就催着发货,货拉拉一拉走,唐女士心里还很美滋滋:这年头,生意居然还能这么顺利。   可这顺利劲还没持续多久,银行卡就被冻结了。警察一来,直接告知:钱是“脏的”,坚果一颗没剩,钱一分没得。唐女士一下子从“发财”掉进了“坑里”,哭都来不及。   说实话,这种天降“好事”,搁谁身上,谁能不心动?可现在的网络生意,哪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唐女士的遭遇,恐怕不少做电商、做小批发生意的人都感同身受。   唐女士说得也实在:“我就做本分生意,货卖出去了,钱收进来了,咋就成了涉案嫌疑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服气:   咱又不是诈骗团伙,钱是对方主动打进来的,怎么就突然成了违法的倒霉蛋?其实,咱中国这两年对电信诈骗、洗钱等犯罪的打击越来越严格。   骗子们为了把“黑钱”洗白,经常琢磨各种新花招。假装大客户,在网上下单,然后用被害人的钱付货款,最后货一到手就消失。   这种“买卖”,其实是把商家当成了“中转站”,也就是所谓的“洗钱工具”。警方那边也难办,他们一查资金流向,发现你的账户里进了涉诈资金,那就先冻了再说。   可对于像重庆这位唐女士这样的普通商户,货没了,钱也没了,心里别提多苦了。说起来,唐老板这一问“我冤不冤?”可真不是一句抱怨。   商家卖货、收钱、发货,流程没毛病。可问题是,咋就能分辨出对方的钱是不是“干净”的?普通人既不是警察,也不是银行的风控专家,谁能看得出来这钱是不是诈骗来的?   货都送出去了,客户的联系方式、身份信息有的都是假的,等你发现不对劲想追回货物,那简直比买彩票还难。   更何况,这类骗局往往是一环套一环,背后搞鬼的人根本不会露面。要说现在的网络生意,确实比过去方便多了。手机一刷,订单到家,客户遍天下。   但网络的另一面,骗子也盯上了这些“新机会”。像“洗钱订单”、“空手套白狼”、“转账圈套”……这些名堂,谁做生意的没听说过?   可现实是,很多人宁可选择相信“客户是好人”,也不愿意怀疑每一笔来路不明的生意。毕竟,做生意的都盼着多出点订单,谁会拒绝送上门的钱呢?   尤其是年底了,谁不想多赚点,给家里人改善生活?但正是这些看似“意外之喜”的大单,往往隐藏着最大的陷阱。   骗子利用的就是普通人生意人的心理:一有生意就乐得合不拢嘴,根本没心思去查对方的底细。有网友吐槽:“再这样下去,做生意还得先问公安局批不批准?”   其实,这话里有无奈,也有调侃。现实生活中,谁也没本事一眼看穿对方的来路。特别是通过正规平台交易、走正规流程,谁能想到自己成了“洗钱工具”?   银行也好,警方也好,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先冻结,后调查”,但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像重庆这位坚果女老板这样的普通人。   她们既没参与诈骗,也没赚到黑钱,结果货没了,钱也没了,还要被调查,甚至影响个人名誉和征信。   咱中国对打击诈骗的力度确实越来越大,这点大家都支持。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每次都让无辜的商家“货财两空”,难免让人心凉。   有人说,银行、第三方平台,是不是应该加大审核和风控?比如大额转账、异常订单,能不能提前预警、及时通知?   有的地方已经在试点,比如交易前短信提醒、资金冻结前的风险提示,但显然力度还是不够。警方能不能在调查时多考虑普通商家实际情况?   不是所有收到涉诈资金的人都是共犯,很多只是“被利用的中转站”。在保护受害者、打击犯罪的同时,也要给守法经营的人留条活路。   其实,重庆这位唐女士的遭遇,背后折射出咱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生意人的“难”。他们没啥背景,没啥资源,只能靠诚信和勤奋打拼,遇到这种天降横祸,谁能不心疼?   社会在进步,骗子的手段也在升级。监管部门、平台、银行、警方,都要一起想办法,别让守法经营的人寒了心。   更重要的是,社会要多些理解和支持。不是所有“收了黑钱”的人都是坏人,更多的是那种被夹在中间的“无辜者”。对这些生意人,咱中国应该有更多温暖和关怀。   赚钱不容易,可防住那些看不见的“坑”,更难。没有永远的幸运,只有不断学习和警惕。希望以后,生意人能少些“货没了钱没了”的无助。   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想得更细致点,别让那些本分做事的“小老板”成了网络犯罪的替罪羊,别让“发财梦”变成“踩雷梦”。

0 阅读:51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