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媒体突然放出一句硬话:中方要是被逼到动手,可能有人趁火跟上;可要是把挑衅者真打疼,反倒能换来尊重和安静。 这句引发广泛关注的硬话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电视台 这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积累的惨痛经验之谈,放在当前中国周边的安全局势中,更显现实意义。 当下中国面临的外部挑衅从未停歇,而且呈现出多方向联动的特点。 美日在西南海域频繁开展大规模军演,战术导弹系统部署在离中国仅几百公里的区域,射程直接覆盖东部沿海重要地区。 台海方向上,外部势力持续向“台独”分裂势力输送武器,岛内累积的军事采购金额已经超过200亿美元,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 南海方面,个别国家打着“技术故障”的幌子非法坐滩敏感海域,甚至主动制造船舶碰撞事件,这些动作本质上都是在反复试探“中国到底能忍到哪里”。 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2.0”更是在背后推波助澜,通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等机制,试图构建遏华包围圈,把东海、台海、南海的争端标签化、国际化。 面对这些步步紧逼的挑衅,中国的应对早已告别过去的被动克制,变得愈发清晰坚决。 南海出现非法滞留船只时,中方用实际执法行动将其果断赶离;钓鱼岛方向,日本试图制造存在感的举动,被中国海警的常态化巡航彻底对冲,始终保持现场主动权;台海局势躁动之际,“联合利剑”演习直接划出清晰红线,多兵种舰机抵近台岛,让外部势力和“台独”分子看清底线不可触碰。 就在近期,解放军还在黄海中部开展实弹射击演习,南部战区组织轰炸机编队进行体系化巡航,福建舰航母编队完成首次海上实兵训练,这些行动都在以实实在在的实力展示,回应各类挑衅。 莫斯科电视台的这番话,恰恰点破了国际关系中最现实的逻辑。 俄罗斯当年曾为乌克兰问题划出多条红线,却因初期的克制让底线一再被突破,北约持续东扩至31国,各类进攻性武器不断涌入乌克兰,三年多来外部援助金额超过2500亿美元,直到俄军在顿巴斯地区强势推进夺回主动权,挑衅才逐渐收敛。 这个过程证明,一味退让换不来和平,只有明确底线、敢于反击,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中国从不主动挑事,始终珍视和平发展的环境,但这绝不意味着会无底线妥协。如今的中国,既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又有清晰的战略定力和分寸感。 那些企图趁火打劫的势力应该明白,中国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解放军的威慑力不仅在于先进的装备,更在于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 国际社会的尊重从来不是靠祈求得来的,而是靠实力和决心争取的,中国用“不惹事、不怕事”的实际行动,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大国生存逻辑,也让周边的挑衅者逐渐认清现实——任何试探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