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林语堂与厦门巨富的千金陈锦端相恋,不料,陈锦端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棒

映天真 2025-11-24 15:17:29

1912年,林语堂与厦门巨富的千金陈锦端相恋,不料,陈锦端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棒打鸳鸯后,转而将林语堂介绍给了自己的邻居——鼓浪屿首富的二女儿廖翠凤。 林语堂生于1895年,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牧师家。家里穷,父亲林至诚每月就三十块银圆,养八个孩子全靠那点薪水。林语堂小时候在教会学校念书,六岁背四书五经,十岁进厦门英华书院,十三岁考上寻源中学。那时候清朝快完了,辛亥革命一闹,他眼瞅着乡下人围着报纸议论国家大事,心里头早早种下了家国念想。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这学校是美国人办的,专教英文,黄浦江边上,学生多是富家子弟。他住宿舍,靠奖学金过日子,每天早起在江边跑步,听汽笛响。课堂上他专攻英文,课余搞辩论,声音大,论中西文化论得起劲。大二结业典礼上,他一个人四次上台领奖:英文作文第一,演讲冠军,拉丁文奖学金,还有辩论队奖。报纸登了他的照片,圣约翰和旁边的圣玛丽女校都传开了。 圣玛丽女校是女生学堂,学生多厦门福州商贾家的小姐。林语堂的同学陈家兄弟,常拉他去茶馆聊闲天。一次,兄弟带妹妹陈锦端来学校玩。她是厦门巨富陈天恩的千金,在女校里也是校花级人物。陈天恩早年去南洋行医,赚了家业,回厦门建了大宅子在禾山路,院里九重葛开得旺,还资助过革命党。陈锦端生得美,气质好,主修美术,两人一见投缘,就通信起来,聊莎士比亚,聊英文诗。林语堂假期回厦,常去陈家坐坐,客厅摆南洋瓷器,佣人端龙井,两人对坐谈文学。这段情,在上海秋叶落时头,慢慢长起来了。 可好景不长。陈天恩听说了这事儿,在书房里端着紫砂壶,蒸汽腾腾,对林语堂直说:你才学好,可家底薄,我家锦端得托付稳当人,不是教书匠。林语堂站那儿,听完就走了。陈天恩这人,重门第,讲究实际,觉得牧师儿子配不上自家闺女,就这么棒打鸳鸯定了调子。陈锦端也没法子,那年代子女婚姻父母说了算,她只能默许。 林语堂伤心了好一阵,回家哭过一回,母亲半夜提马灯来问,他才吐露心事。陈天恩倒没让事儿就这么僵着,过几天又请林语堂来客厅,这次桌上点心摆满,拍他肩膀说:前事儿别提了,我邻居廖家二小姐翠凤,人品好,家业厚,我给你说合,你去见见。廖家是鼓浪屿首富,廖少东开钱庄,鹿礁路大宅气派,凤凰木高大。林语堂没法推,只能应下。 廖翠凤是廖家二小姐,早听说林语堂的名声。她哥哥和林语堂是同学,常邀他去吃饭。她上圣玛丽书院时,就听过他领奖的事儿,对这人佩服。两人见面,廖翠凤穿素旗袍,腰系玉佩,坐下聊《红楼梦》英文译本,她听得认真。饭后,她还帮着收外套,去内室洗。 林语堂订婚后,回上海继续念书。1916年毕业,去清华大学教英文。1918年秋,回厦,廖家客厅张灯,亲友齐聚,陈天恩当媒人,端酒敬席。1919年1月9日,两人在鼓浪屿结婚。婚礼上,林语堂当众烧了结婚证书,说:这纸只离婚时用,我们用不着。宾客都愣了,他这是下狠誓,一辈子不离。 婚后日子,按廖母的话,果然糜。林语堂要去哈佛留学,廖家不给钱,廖翠凤带一千块嫁妆,陪他上船。横渡太平洋,船舱窄,她肠胃疼也不敢花钱治,忍着省下。哈佛一年,他每门课甲等,可助学金停了,两人转法国,他去基督教青年会当劳工,编教材教华工。她学法文,交朋友。1921年,他拿比较文学硕士,转德国,先耶拿大学读莎士比亚,再莱比锡大学读语言学。经济紧,她变卖金镯翡翠戒指,换学费房租。1923年,他博士毕业,论文是古汉语语音学,头一个中国人从国外拿语言学博士。 1923年回国,长女出生。林语堂先在厦门大学教书,当文学院院长,后去北京大学。廖翠凤操持家务,生下三闺女:林太乙、林如斯、林玉如。1927年到1936年,在上海住小院,生活简单。她管家,译书帮他。陈锦端留学回国,也在上海教美术,两人家近,她没嫁别人,32岁才嫁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没孩子,领养一儿一女。 林语堂心里那点旧情没灭。廖翠凤知道后,不拦着,还请陈锦端来家喝茶。对孩子说:你们爸年轻时喜欢过锦端阿姨,没啥。林语堂画画,总画同一发型的女子,孩子问,他承认是陈锦端的样式。廖翠凤听着,笑着不吱声。她知道,过去是过去,她是现在。 抗战来了,林语堂写文章抗日,廖翠凤出头,当纽约华侨救济会副会长,每天从早到晚募捐,帮难民孤儿。1936年一家去美国,她管家务,他写书,《吾国与吾民》大卖,《生活的艺术》传遍西方。1940年,他发明中文打字机,可赔本,欠债三十年,她操心还钱。 晚年,1966年去台湾,建阳明山故居,四合院西班牙风。1976年,林语堂中风,80岁,在香港。陈锦端嫂子来看他,他听说陈锦端还在厦门,双手撑轮椅要起来,说要去见。廖翠凤上前扶住,说:语堂,你走不动,别折腾。两人相守57年,他走时,她还在身边。  

0 阅读:36
映天真

映天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