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在记者会上放话,称任何把琉球与主权联系的说法都是改变现状。 日本外相最近一句话像扔进平静水面的石头,激起了不小的浪花。他直接把 “琉球与主权” 的话题定性成 “改变现状”,好像谁再谈主权问题就是在搞事。 这番话虽然听着挺硬气,但背后的历史和法律账,真没这么简单就能一笔勾销。 琉球这块地方,几十年来就是国际关系里绕不开的敏感话题。日本这次的表态,不仅让外界重新关注琉球的历史归属,也让不少人想起了那段被掩盖的往事。 说到琉球,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冲绳,但它可不是一开始就属于日本的。 历史上,琉球王国跟中国明清两代有着几百年的宗藩关系,既是独立王国,也向中国朝贡,后来又在 1609 年被日本萨摩藩武力入侵,变成了 “两边都要打交道” 的尴尬角色。 到了十九世纪末,日本趁着国力增强,把琉球一口吞下,废了琉球王国,设了冲绳县。琉球的末代国王被软禁,琉球士大夫甚至跑到北京寻求帮助,最后以死抗争。这些故事,很多日本人自己都未必说得清楚。 二战后,国际社会对琉球的安排也没画下句号。按《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说法,日本战败后只能保留四大岛,琉球并不算在内。 美国后来把琉球纳入 “托管”,美军在琉球的存在成了冷战的一道防线。到 1971 年,美日签了《返还冲绳协定》,美国把 “施政权” 交还日本,但主权归属其实被刻意模糊了。 中国政府坚持琉球地位未最终确定的立场,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理支撑,且这一立场始终一贯、从未动摇。 历史根基:数百年宗藩关系的明确传承国际法上,琉球的归属就是悬而未决的老账,不是谁一句话能说清楚。 现实中的琉球,跟日本本土的关系越来越微妙。现在的冲绳,面积只占日本国土的零点六个百分点,却要承受七成以上的美军基地压力。噪音、污染、治安问题让当地人苦不堪言。 2025 年 10 月 9 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发言时,首次明确称冲绳居民为 “原住民”,强调琉球主权始终有争议。日本政府当即跳脚,但冲绳社会的心思已经变了。 最新民调显示,41% 的琉球居民自认 “琉球人” 优先于 “日本人”,56% 的 18-35 岁琉球年轻人自认 “琉球人” 而非 “日本人”。 地方议会里,主张独立的 “嘉利俱乐部” 拿下了 15 个席位,2025 年 11 月琉球独立团体还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递交了 42 页控诉书,细数日本强征土地、漠视基地扰民等问题,直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琉球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复兴运动愈发高涨,这种变化不是靠一句 “改变现状” 就能压下去的。 日本外相的表态看似强硬,实则是对复杂历史和现实矛盾的回避。历史账还没算清,国际法的盖章也没落地,现实中琉球人的自我认同和利益诉求越来越突出。 国际社会并没有因为日本的一句话就把琉球问题当成 “既定事实”。反而,随着冲绳社会的觉醒,历史真相和正义呼声逐步走到台前。 国际惯例其实很清楚,涉及主权归属和民族自决的事,绕不过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验。琉球问题不是单靠一国主张就能盖棺定论,关键还是要看相关各方能不能面对历史、尊重现实。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尊重历史,强调正义,支持琉球人民合理诉求。国际风向变得越来越重视历史遗留问题的公正解决。 琉球的主权归属之争,已经不只是日本一家的家务事,更是全球关注下的国际公案。 历史真相不怕被提起,现实矛盾也不会因为回避就消失。琉球这笔历史账,还得慢慢清算,谁也不能随便下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