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3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他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讨论了,加速印度与日本双边 合作的方式。 其实印日搞这种“亲密戏码”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早几年就喊出了“特殊战略全球伙伴关系”,还签了个《互惠准入协定》,简单说就是俩国的军队能更方便地互相串门、搞联合军演。 之前在印度洋、太平洋上,俩国军舰就凑一块儿练过反潜、搞过海上巡逻,日本给印度分享过海事监测技术,印度也从日本买过不少巡逻艇、雷达这些装备,看着挺热络。 但要说真金白银的硬成果,那可就有点拿不出手了——2024年俩国的双边贸易额也就220亿美元左右,跟中美动辄几千亿、中日近3000亿的体量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莫迪急着喊加强贸易,说白了就是印度搞“印度制造”缺技术、缺投资,而日本国内市场早就饱和了,急需找个大市场续命,这俩算是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罢了。 这次俩国重点提的创新领域合作,说穿了就是冲着半导体、新能源这些高科技来的。 日本在半导体制造设备、核心材料上确实有两把刷子,全球都得仰仗,但这些年被韩国、中国追得挺紧,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急需找个靠谱的合作伙伴拓展生路; 而印度呢,一直做梦都想打造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之前也喊着吸引国际企业投资,搞了几个半导体产业园,但底子太薄了——建个工厂连稳定的电力都保障不了,技术人才更是一抓一大把缺口,造芯片的核心设备还得靠进口。 所以这次印日合作,本质就是日本想输出技术换市场,印度想拿市场换技术。 可这里面的坑太多了,印度的政策就跟六月的天似的,说变就变,之前日本企业在印度投资汽车项目,就因为关税调整、劳动法变动亏得血本无归,现在让日本把核心半导体技术拿出来,他们能放心吗? 再说说国防合作,这可是俩国心照不宣的重头戏。印度一直想当“印度洋霸主”,但自己的军工水平实在不敢恭维——造个坦克能拖十几年,造个航母能反复下水好几次,关键时刻还得靠进口武器撑场面。 而日本呢,这些年一直想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从“专守防卫”变成“积极防卫”,军工技术虽然不错,但受限于法律,不能随便卖武器,跟印度合作正好能名正言顺地输出军事技术,扩大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之前俩国就合作过反潜巡逻机的项目,还搞过“马拉巴尔”联合军演,这次估计是想深化这种合作,比如联合研发新型护卫舰,或者共享海上情报。 但问题也摆在这儿,印度买武器向来是“货比三家”,谁给的便宜、谁给的技术多就跟谁合作,之前跟俄罗斯、美国都眉来眼去,对日本也不会完全信任;而日本怕技术泄露,也不敢把最核心的军工技术拿出来,比如导弹制导、舰船发动机这些关键技术,肯定得藏着掖着。 所以俩国的国防合作,看着热热闹闹,实际都是表面功夫,真要到了关键时刻,能不能互相给力还不好说,大概率还是各打各的算盘。 人才流动这块,说穿了就是俩国互相“薅羊毛”又互相提防。 日本现在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IT、护理这些领域,急需外来人才补位;而印度有海量的年轻劳动力,IT人才更是遍地都是,英语又好,正好能填补日本的缺口。 之前日本就放宽了对印度IT人才的签证限制,吸引了不少印度程序员去日本工作,而印度则希望日本的技术人才来印度指导,提升本土人才的水平。 但实际操作起来全是麻烦,语言就是第一道坎——印度人英语好但日语不行,日本人英语普遍蹩脚,俩国人沟通起来跟鸡同鸭讲似的,工作效率能高才怪。 而且日本的工作文化特别严苛,讲究循规蹈矩、加班成风,印度人才习惯了自由散漫的工作方式,能不能适应还是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印度怕人才外流导致本土产业发展受影响,日本怕技术被印度人才带走,所以在人才流动政策上都留着后手——印度限制高端技术人才外流,日本给印度人才的签证期限、工作范围都有严格限制,想真正实现“自由流动”,简直是天方夜谭。 最后说说贸易关系,莫迪喊着要加强两国贸易,说白了就是想多卖点印度的农产品、纺织品到日本,同时吸引更多日本企业来印度投资。 印度的芒果、大米、纺织品在日本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但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而且日本的贸易壁垒可不是一般的高——农产品的检疫标准严得离谱,印度很多产品都达不到要求,想进去难如登天。 而日本则希望印度降低关税,让日本的汽车、电子设备能更顺畅地进入印度市场,但印度为了保护本土产业,一直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之前跟日本谈自贸协定谈了好几年,就因为关税问题卡壳,到现在都没谈成。 现在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俩国想在贸易上达成实质性突破,难度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