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包丽案入选最高院2025年反家暴典型案例 📅北大包丽案,相信很多人至今仍记

婚姻家事法观止 2025-11-24 12:40:37

北大包丽案入选最高院2025年反家暴典型案例 📅北大包丽案,相信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2025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8个2025年中国反家暴典型案例,将该案命名为“牟某虐待案”并作为首案予以公示。 💔那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北大女孩,不是死于意外,而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被日复一日的语言暴力和精神控制慢慢摧毁。 👫2018年,包丽(化名)与男友牟林翰(化名)确立恋爱关系并开始同居,两人甚至互见家长,看似走向婚姻。但自2019年初她坦白过往恋爱经历后,牟林翰便反复追问细节,频繁辱骂她“不干净”“对不起自己”,还提出“做人工流产才能证明你爱我”等极端要求。 🩸此后近一年,包丽在持续的精神虐待中多次自残:6月割腕,8月服药进ICU并收到病危通知书。然而对方毫无收敛。2019年10月9日,又一次激烈争吵后,她独自入住宾馆服药,最终于2020年4月离世。法院判决认定:牟林翰构成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并首次明确——精神暴力如辱骂、威胁、自残恐吓等均属家暴!婚前同居亦可认定家庭成员关系! ⚖️ 法院核心观点三大突破: 1️⃣ 同居情侣=“家庭成员” 最高院明确指出:虽然两人未结婚,但长期共同生活、经济情感高度依赖,已形成“事实上的家庭关系”。因此,婚前同居者也可成为虐待罪的主体与对象! 2️⃣ 精神折磨=虐待行为 牟某没有动手,但高频次、长时间、持续性的辱骂、人格贬损,被法院认定为“情节恶劣的虐待行为”。最高院强调:精神暴力同样是暴力,尤其在封闭的亲密关系中,受害者往往无处可逃,伤害更深。 3️⃣ 长期辱骂导致自杀=承担刑事责任 最高院认为:正是牟某反复的精神摧残,直接制造并加剧了陈某的自杀风险。在陈某已多次自残、病危的情况下,牟某仍不收敛,最终导致悲剧。这种“明知危险却放任恶化”的行为,构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包丽的悲剧提醒我们:精神控制和语言暴力,同样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亲密关系不是法外之地,婚前同居也受法律保护。如果你正经历类似处境,请及时保留证据(如聊天记录、录音、就医记录),必要时向公安机关、妇联或专业律师求助。 📚 我会持续更新 婚姻家事|老年人权益|监护照护 等领域的实务法律知识,聚焦真实案例,提供可操作建议,有任何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咨询! 反对家暴 北大包丽 最高院 典型案例 婚姻 家暴

0 阅读:0
婚姻家事法观止

婚姻家事法观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