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游客在义乌偷小饰品被抓,警察一句“忘了付款”便草草结案!这事儿让商户们直摇头

国哥自媒体 2025-11-24 12:28:45

印度游客在义乌偷小饰品被抓,警察一句“忘了付款”便草草结案!这事儿让商户们直摇头——难道来华外籍人士犯点小错,就自带“免罚滤镜”? 说起这“优越感操作”,我听闻过不少奇葩事儿。前两年在西安,一名外籍男游客在回民街当街撒泼,硬说摊位的羊肉泡馍“不正宗”,不仅摔了碗,还推搡老板。民警前来调解,他扯着嗓子喊“我在XX国怎样怎样”,最后仅赔了50块就了事。老板私下吐槽:“我要是敢跟他嚷嚷,早被说‘扰乱秩序’了!” 更离谱的是去年在青岛,两名外国留学生骑共享单车逆行,撞了老太太。交警到场后,俩学生全程用英语嚷嚷“我们不懂中国交规”,结果只是被批评教育,连罚款都没交。老太太儿子气不过:“我妈住院花了三千,他们一句不懂就完了?” 不过,也有处理硬气的案例。今年在北京,一名外籍男子在地铁里抽烟,被乘客举报。乘警直接开出罚单:500块罚款+限期离境。男子当场叫嚣:“我有外交护照!”乘警回怼:“在中国,法律比护照管用!”视频传到网上,网友纷纷点赞:“早该这样!” 为啥同样犯事,处理结果却天差地别?说白了,早年有些地方怕“影响国际形象”,对外籍人士的错误“能捂就捂”。可这“捂”出了什么?本地人看在眼里,心里犯起嘀咕:“合着我们守规矩,他们却能耍特权?” 我觉着,这“优越感操作”该整治整治了。法律是不可侵犯的,不能因国籍不同而区别对待。去年深圳海关查到一名外籍旅客携带违禁品,直接按法规没收并罚款,旅客反而服气:“中国执法不看脸色,我服!” 往深了说,这种“双标”行为损害的是国家的底气。咱中国欢迎八方来客,但“客”得遵守“家规”。你对外籍人士讲原则,他们才会敬重你;你总给特权,人家只会觉得你好欺负。 最后说三点: 1. 外籍身份不是“免罪符”,奇葩操作该治就得治; 2. 和稀泥护面子,不如硬气执法涨志气;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最好的“国际范”。 您说,要是再碰见外籍人士耍“优越感”犯事,咱是该继续“给台阶”,还是硬气按规矩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西安晚报、青岛交警通报、北京警方官方微博)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蔻蔻

蔻蔻

2
2025-11-24 16:01

忘了付款?相信?相信才怪。

猜你喜欢

国哥自媒体

国哥自媒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