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双手插兜让日媒坐立难安的刘司长,一查才知道,原来就涉华问题对日交涉的时候他的态

易云的世界 2025-11-24 12:22:41

因双手插兜让日媒坐立难安的刘司长,一查才知道,原来就涉华问题对日交涉的时候他的态度和姿态一直是强硬和坚定的!   插兜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放在中日关系的语境里,它成了一个信号,尤其是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之后,这场外交会谈注定不会轻松。   刘劲松面对记者,直接说:“当然不满意!”气氛如何?两个字:“严肃”。这不是场面话,这是信号弹。   其实日本媒体的反应也说明了一点:他们很清楚,中国不是在例行公事地走外交流程,而是在传达一种清晰的立场。   刘劲松没有握手,没有寒暄,而是选择用身体语言告诉对方:对于台湾问题,中日不是“可以商量”的朋友,而是必须正视分歧的对手。   富坂范明那句“这是在传达14亿中国人的愤怒”,虽然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日本人心里的真实担忧,他们明白这位司长不是来搞外交秀的,而是来正儿八经“敲桌子”的。   这次日本媒体之所以“惊到下巴掉下来”,根本原因不是刘劲松怎么穿、怎么走,而是他们低估了这位亚洲司司长的“战斗力”,如果往前翻翻记录就知道,毕竟刘劲松司长从来不是那种“笑脸外交”的人。   2024年7月他就因为日美“2+2”会议上的涉华言论,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直接提出“严正交涉”;2025年7月又因台当局外事负责人窜访日本,再次紧急约谈日本使馆人员,措辞依然强烈;到了这次面对日本首相本人在台海问题上的公开挑衅,刘劲松的立场更不可能含糊。   这不是一时情绪化,而是外交态度的延续,他的“强硬”,不是为了表演,而是对具体事件的清晰回应,外交不是表演艺术,更不是情绪管理课。   面对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中国也不再搞什么“温水煮青蛙”,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明立场。   而刘劲松之所以能持续保持这种风格,也与中日之间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有关,中国GDP早在2010年就超过了日本,到2015年已经翻了一倍多,在实力面前,态度自然要更硬气,以前是“求你别乱说”,现在是“你最好别乱来”。   日方这次的回应,说实话也有点“两头堵”:一方面派人来北京沟通,嘴上说“愿意对话”;另一方面又坚称“高市言论就是我们的官方立场”。这就像一个人一边递橄榄枝,一边又往你脸上扔石子,谁能接受?   中国的回应也很明确:高市的言论严重违法国际法,破坏战后秩序,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中方要求日方收回错误言论,以实际行动纠偏,别再搞事。   可日本外务省的态度却是拒绝撤回、也不道歉,那很明显,这场交涉就不是“你来我往”的对话,而是“你说完了没?我不改”。   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嘴硬”态度其实是意识到处在劣势之后的一种心理补偿。当年的日本,在中日关系里话语权更重;现在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日本的话语分量已经大打折扣,可他们还在用过去那套剧本写现在的台词,结果自然就会“演砸”。   刘劲松这次不给握手、不摆笑脸,正是对这种“假对话、真挑衅”的回应,因为中国现在有足够的底气说“不”,也有足够清晰的目标——维护一个中国,是底线,不是谈判筹码。   中日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存在,吵归吵但也没到彻底翻脸的地步。这就是所谓的“斗而不破”。历史上不管是靖国神社问题,还是钓鱼岛争端,每次摩擦之后,双方总能找到一个“缓冲点”,继续往前走。   这一次也不例外,尽管日方态度强硬,中国依然选择通过外交途径表达立场,而不是走极端路线,这说明中国并不是要“撕破脸”,而是要让对方明白底线在哪,红线不能踩。   所以刘劲松的“插兜”不是不礼貌,而是不给场面话留空间,不是情绪失控,而是战略表达,他代表的是一个明确的态度:该沟通就沟通,但不能踩线;该说清楚的就说清楚,不能假装没看见。   而日本如果真想维持这段复杂但重要的邻国关系,就得先学会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别再试图“蹭热点”搞存在感。   刘劲松这次插兜走出外交部大门,不只是个人风格的体现,更是中国外交姿态的缩影,中方的立场早已不靠脸色维系,而是靠底线说话。   看清这一点,日方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合作共赢”。否则插兜只是开始,后面可能连谈都不好谈了。   参考资料: 中日外交官员在京举行磋商 中方严肃敦促日方收回错误言论 2025年11月18日 人民日报

0 阅读:498

评论列表

光中晨琴

光中晨琴

4
2025-11-24 23:26

日本人派个无实权的日本官员来华,本来就是应付加作对,为了拿到被欺负的相片

S

S

2
2025-11-24 23:40

必须给刘劲松司长立功授奖[赞][赞][赞]

猜你喜欢

易云的世界

易云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