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同社报道,中方已经正式通知2026年主办方日本,拒绝出席明年1月在日本召开的中日韩首脑会议,理由是条件不具备。 这一棒不仅打在了日本外交的门面上,更直接痛击了其经济的软肋,这并非危言耸听,一系列数据的剧烈波动已经给出了最直观的反应,原本即将迎来旺季的日本旅游业突然感到寒气逼人,超过54万张从中国飞往日本的机票被瞬间退订,这种断崖式的下滑让业界始料未及。 要知道这背后牵动的是极为庞大的经济链条:前三个季度中国游客刚刚为日本带去约32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直接或间接支撑了当地60万个就业岗位,随着旅游安全提醒的发出,赴日航线的搜索量在互联网上暴跌了78%,这一“急刹车”带来的惯性,直接把冲绳那些三成生意都要靠中国游客帮衬的民宿推入了经营困境,12月份跟团游的退订率更是高达62%。 造成如此局面的核心原因,并非孤立的经贸摩擦,而是来自日本政坛最高层的危险信号,中方明确告知拒绝出席原定明年1月举行的中日韩首脑会议,给出的理由非常耐人寻味“条件不具备”,回看时间轴,这其实是对日方政治承诺崩塌的直接回击,原定11月24日的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已被临时叫停,国内大约20项涉及日本的交流活动也被无限期搁置。 把时针拨回数周前,人们就不难发现这一连串外交震荡的震中在哪里,虽然年初双方曾通过APEC期间的高层会晤、以及外相岩屋毅访华达成的10项共识,乃至放宽签证政策积累了一些暖意,但这一丝刚燃起的火苗,迅速被高市早苗内阁的一盆冷水浇灭。 作为战后首位公开把台湾事务定性为“存亡危机事态”的在任首相,她在11月7日的国会答辩中,更是毫不避讳地提及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种论调直接冲破了1972年以来构建的政治底线,其严重程度远超普通的外交失言。 这种“一边寻求握手,一边磨刀霍霍”的矛盾心态,正在系统性地瓦解中日韩三方的合作地基,早在今年5月首尔会议上提出的“2030年实现4000万人员往来”的宏大愿景,以及本来规划好的2025-2026文化交流年,如今都不得不面临停摆的风险。 明明9月份环境部长们才刚坐在一起商讨完新的联合行动计划,李熙燮秘书长还在畅谈AI、数字革命和绿色产业的合作蓝图,转眼间日方却在加速把防卫费提到GDP的2%、在西南岛链扩建导弹基地,甚至在半导体和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大搞“脱钩”。 日本国内并非没有明白人,鸠山由纪夫等政坛元老就曾直言涉台言论的危险性,担心这只是为扩军寻找的借口;石破茂与野田佳彦等人也对局势表示震惊,然而当外交部的反制措施已经具体落实到暂停水产品进口,当务实的经贸人文通道被意识形态的巨石堵死,原本被视为亚洲稳定锚的“中日韩大三角”正在因为其中一方的冒进甚至是挑衅而失去平衡。 中方外交发言人的态度很明确:如果真的想要战略互惠,就必须立刻从悬崖边勒马,既然要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玩火”,那就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代价,而现在这只烫手的球已经完全丢回了日本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