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显得有些过时,毕竟全世界的军事机构都已经熟悉了这一策略。光通过展示实力恫吓对手这一招已经不灵了。 但是人才哥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策略并未过时,即便被各国军事机构熟知,其核心逻辑仍适配现代战争的战略需求。 “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核心是通过战略威慑、心理压制、资源制衡等手段,让敌方放弃抵抗,以最小代价达成战略目标。 传统的 “不战” 依赖军事力量的直接威慑,而现代则结合了网络战、舆论战、科技战、能源战等多元手段。 比如,美国通过对他国实施高端芯片禁运、能源制裁,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使其在战略博弈中处于劣势; 又如,某大国通过展示高超音速武器、航母战斗群等先进装备,形成技术代差威慑,让敌方意识到对抗的代价远大于收益,从而放弃挑衅。 这些都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现代的创新应用。 另外,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舆论和心理层面的博弈成为关键。若通过精准的信息发布、认知作战,或许就可动摇敌方的战争意志。 比如披露敌方军事部署的漏洞、揭示其战争决策的弊端,甚至争取敌方国内民众的反对,从而让敌方领导层在压力下放弃对抗。 这种 “心理屈人” 的方式,正是对传统策略的延伸。当然了,这一策略是否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还需要看关键决策者的综合判断和魄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