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为何会败? 败的是腐败,败的是政府对百姓的漠视与背弃!本质是晚清王朝自上而下的全面溃烂,是民心离散后国本崩塌的必然结果,留给后人的是刻骨铭心的耻辱,更藏着关乎国家兴衰的深刻警示。 彼时的清朝,表面看似仍有大国架子,实则早已腐朽不堪。朝堂之上,官员们醉心权斗、中饱私囊,把国家安危抛诸脑后。北洋水师筹建之初,朝廷拨款本可打造一支足以震慑外敌的海军力量,可层层克扣之下,军费大多流入官员私囊,有人挪用经费修建园林享乐,有人借着采购军备大肆敛财,到了实战之时,军舰炮弹短缺,甚至不少炮弹是填充沙土的假弹,所谓的“船坚炮利”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假象。军队之中,军纪废弛到令人发指,士兵酗酒赌博成风,操练敷衍了事,本该保家卫国的将士,早已没了斗志与血性,这样的军队,即便装备再先进,也终究是不堪一击的空壳子。 比军备废弛更可怕的,是民心的彻底丧失。晚清政权长期压迫百姓,苛捐杂税层出不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早已对这个腐朽的政府心寒如冰。甲午战争爆发后,朝廷只想着维护自身统治,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前线战事吃紧,后方官员仍在横征暴敛,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却得不到任何救助。当外敌入侵时,没有百姓愿意挺身而出支援朝廷,甚至有人冷眼旁观,因为在百姓心中,这样的政府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谓的“国家大义”,在常年的压迫下早已荡然无存。反观日本,举国上下同心同德,百姓主动支援战事,军民一心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一正一反的对比,早已注定了战争的结局。 更可悲的是,晚清政府始终搞不清自身失败的根源,战败后不思悔改,反而一味妥协退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把百姓的利益当作换取苟安的筹码,进一步寒了天下民心。这场战败,不仅让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与主权,更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而这一切的根源,皆源于政府的腐败与对民心的背弃。 甲午之耻,警钟长鸣。时至今日,我们仍要牢记,国之根本在民心,民心聚则国势盛,民心散则国必衰。一个国家无论拥有多么强大的装备与实力,若滋生腐败、漠视百姓,终究会走向衰败。唯有坚守廉洁初心,心系百姓冷暖,始终与民众同心同德,才能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守住国家的安宁与尊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甲午战争的惨败,不是一页可以轻易翻过的历史,而是一记永远刻在民族骨子里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腐败必亡,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