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农业国可养不起,比如大和号战列舰载油6400吨,老美的重油价格一吨在87.

涵山不吃亏 2025-11-23 22:03:19

战列舰农业国可养不起,比如大和号战列舰载油6400吨,老美的重油价格一吨在87.7美元左右,3.3银元才能兑换1美元,光是加满这一艘战列舰的油,就得花上185.22万银元。(41年老美1加仑石油平均价格为0.285美元,后面还会往上涨) 很多人一提起大和号就觉得很威风,460毫米主炮、7万多吨排水量、世界第一厚装甲,听着是真牛,但真算起账来,日本这个农业国根本养不起这玩意儿,光油钱就能把国库榨干。 先说最硬的账:大和号满载燃料是6400吨重油(部分资料写6300吨,基本一个数)。1941年美国出口到日本的重油价格,根据美国商务部和石油年鉴数据, bunker C 重油在西海岸的离岸价平均87-90美元/长吨,日本实际到港价还要加运费和保险,大约在87.7美元/吨左右是比较靠谱的数字。那一年法币对美元黑市汇率大概3.3-3.5银元兑1美元,取3.3算,加满一次油就是6400×87.7×3.3≈185万银元。这是什么概念?1941年国民政府一个甲种师4个月的全部军费开支(包括武器弹药、粮饷、被服、运输)也就100-120万银元左右,一艘船一次加油就顶得上一个师打四个月。 油价后面还往死里涨。1941年7月美国冻结日本资产、实施石油禁运以后,日本在东南亚抢到的油田产量有限,质量又差,到1944年黑市重油价格已经炒到每吨几千日元,实际能买到的油越来越少,大和号后期出击基本都只敢装半箱甚至单程油,就是因为加不起。 再说炮弹。大和号九门460毫米主炮,一发91式穿甲弹全重1460公斤,吴海军工厂制造成本大约3000日元(1941年汇率1美元≈3.2-3.4日元,基本1:1)。一轮齐射9发就是2.7万日元,相当于27挺马克沁重机枪或者30挺捷克式轻机枪直接没了。当时一门博福斯75毫米山炮连弹药带配件才8.1万银元,一发460毫米炮弹的钱能买将近40发75毫米炮弹。这还没算发射药、炮管磨损和后勤运输费用。 续航力也很尴尬。满油6400吨,以16节经济速度最多跑7200海里,换算成公里才1.3万多公里,开快一点就掉得更厉害。1944年莱特湾海战,大和号从本土到战区来回就差点没油返航,最后靠同行轻巡洋舰和驱逐舰沿途输油才撑住。 人员开支更吓人。大和号定员2700-2800人,实际经常3000人以上。日本海军给养标准本来就高,这艘船还是全海军伙食最好的,有空调、有冰淇淋机、冷库容量等于500多台家用冰箱,肉蛋蔬菜供应量远超陆军。3000人一天的伙食费按1941年标准算也要小几万日元,一年光吃饭就得上亿日元,相当于几百架零式战斗机的钱。 更别提建造费用本身。大和号总造价官方数字1.3978亿日元,民间学者根据钢材、设备进口账单推算实际超过2.5亿日元,平均每吨排水量造价高达200万日元以上。二战前日本全国财政收入一年才20多亿日元,两艘大和级就把十年海军预算砸进去大半。 所以大和号整个服役期间真正出海打仗的时间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时间都趴在柱岛、吴港、特鲁克、林加锚地当“宾馆”用,日本人自己都叫它“大和酒店”。1943年以后美军潜艇和飞机把日本运输线打得七零八落,油根本运不到本土,大和号连锚地都挪不动,只能等死。 到1945年4月天一号作战,大和号只装了2500吨燃料,就是单程票,出发前舰员还把多余的被服、副炮弹全扔海里减轻重量省油,结果还是在坊之岬被美军380多架飞机围殴沉没,全舰2767人只活279人。 说白了,日本这个农业国工业底子薄、资源全靠进口,硬要搞7万吨级巨舰,就是典型的穷人装大款。钱砸进去声音响亮,最后连油都加不起,只能当靶子让人打。整个太平洋战争里,大和号击沉的最大目标是一艘美军驱逐舰和一艘护航驱逐舰,自己却白白耗掉日本本就稀缺的钢材、燃料和技术工人,把宝贵的资源从航母、飞机、潜艇这些真正能打的东西上抽走,反而加速了败局。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也一样,国家再想面子,也得先算算口袋里的钱够不够。真养不起的东西,再牛也只是铁棺材。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涵山不吃亏

涵山不吃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