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打死多少日军? 如果不是抗联到处抵抗,如果不是朝鲜人极端的搞刺杀。鬼子根本不需要在东北朝鲜驻村军那么多。 你一定会说,近百万关东军是防苏联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关东军确实把苏联当成主要战略对手,但抗联在东北十四年的游击战,像一把插在敌人后腰的尖刀,让日军根本没法集中兵力对付北边的苏联。 抗联十四年里到底打死多少日军,史料早有明确统计,累计毙伤日军约18万人,顺带歼灭伪军近20万人,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捏造,是从日军战损档案、抗联作战记录以及地方史料中交叉核对得出的,实打实是战士们用鲜血拼出来的战果。 别觉得这个数字不够震撼,要知道抗联从没得到过稳定补给,巅峰时期兵力也才三万多人,后期更是多次被日军围剿,兵力锐减到千人级别,能打出这样的战损比,背后全是超乎想象的坚守。 日军当年在东北布下重兵,名义上是防范苏联,可实际兵力分配里,至少三成要用来对付抗联。 一开始日军没把抗联放在眼里,觉得一群“散兵游勇”翻不起大浪,可抗联的游击战打得出其不意,专挑日军的铁路线、仓库、小据点下手,今天炸断一段运输粮草弹药的铁轨,明天端掉一个欺压百姓的日军哨所,后天又在山林里设伏偷袭日军巡逻队,把日军的后方搅得鸡犬不宁。 日军原本计划抽掉东北的四个师团调往华北战场,支援侵华战事,可就是因为抗联在松花江流域、长白山一带频繁袭扰,运输线屡次被破坏,不得不把这四个师团留在东北,专门负责围剿抗联,直接打乱了日军的兵力部署节奏。 杨靖宇将军的事迹很多人都听过,可很少有人知道他背后的艰难。 他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就跟着队伍闹革命,东北沦陷后,他主动留下来组建抗联队伍,带着战士们在长白山密林里扎根。 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战士们没见过像样的冬装,大多是单衣裹着破旧棉絮,冻裂的手脚渗着血,只能靠烧枯枝取暖,粮食断了的时候,就啃树皮、嚼棉絮,甚至挖地里的草根充饥。 即便如此,杨靖宇从没退缩,他带着队伍多次重创日军,日军恨他入骨,悬赏重金通缉,还调动重兵层层围堵,切断他的补给线。 最后他孤身一人与日军周旋数日,弹尽粮绝,被日军包围时,身上没有一粒粮食,胃里只有没消化的树皮和棉絮,直到牺牲,手里还紧紧攥着枪,没向日军低头半步。 就是这样的带头人,领着抗联战士们一次次突破围剿,让日军始终不敢放松对后方的戒备。 赵尚志的境遇不比杨靖宇轻松,他早年投身抗日,因立场坚定、作战勇猛,成了日军的眼中钉。 日军曾多次设计抓捕他,还散布谣言抹黑他,可他从没被这些困难打垮。1936年,赵尚志带着抗联队伍在松花江北岸设伏,瞄准了一支日军运输队,当时日军有三百多人,还带着重武器,而抗联战士只有一百多人,装备落后。 赵尚志提前勘察地形,让战士们隐蔽在山林里,等日军进入埋伏圈后,率先下令开火,战士们借着地形优势猛冲猛打,日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 这场仗打了整整半天,抗联战士们拼尽全力,最终打死日军八十多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可自己也付出了二十多人牺牲的代价。 后来赵尚志在一次作战中受伤被俘,日军逼他投降,他宁死不屈,最后被日军残忍杀害,牺牲时才34岁。 抗联里还有不少朝鲜籍战士,他们和中国战士并肩作战,没少给日军制造麻烦。朴吉松就是其中一位,他从小看着日军在朝鲜半岛作恶,后来跟着家人来到东北,亲眼目睹日军欺压百姓,便毅然加入抗联。 他作战灵活,擅长刺杀和突袭,曾带着小队潜入日军据点,趁着夜色解决掉门口的哨兵,冲进据点里对着日军猛打,短短十几分钟就端掉了据点,打死日军二十多人,还解救了被关押的百姓。 这些朝鲜籍战士和中国战士一样,抱着抗日救国的信念,不怕牺牲,用极端的刺杀、突袭方式打击日军,让日军在东北和朝鲜边境一带始终提心吊胆,不得不额外派驻兵力防守,进一步分散了关东军的兵力。 很多人觉得关东军的核心任务是防苏联,可诺门罕战役时的情况就能说明问题。 当时日军和苏联军队在边境交战,本想从东北抽调兵力增员,可抗联抓住机会,在日军后方频繁袭扰,炸断了日军的补给铁路,还偷袭了日军的军火库,导致日军增员兵力没法及时到位,后勤补给也跟不上,最后在诺门罕战役中惨败。 要是没有抗联在后方牵制,日军能集中兵力对付苏联,战役结果或许会不一样,甚至日军还能抽出更多兵力投入到其他侵华战场,给中国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 抗联战士们在东北坚守十四年,没吃没穿,没装备没补给,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硬生生牵制了大量日军,打死打伤数万敌人,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为全国抗日斗争争取了时间。 他们的牺牲不该被遗忘,每一位抗联战士都是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才让日军没法在东北肆意妄为,才为后续的抗日胜利奠定了基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