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澳大利亚也苦恼吧!自己独占一整块大陆,什么都不缺,要矿有矿,要草场有草场,要港口有港口,却唯独缺了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就是淡水。 别看它国土面积大,70% 以上的地方都是沙漠和半沙漠,真正适合人类居住、有稳定水源的地方,也就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几个城市,比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 内陆那些广袤的土地,要么常年不下雨,要么下雨全是暴雨,存不住水,形成不了稳定的河流和湖泊。 全澳大利亚的可饮用水资源,还不如中国一个长江流域多,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东部沿海稍微强点,西部和中部简直是 “滴水贵如油”。 最头疼的是,澳大利亚的人口和经济还都扎堆在缺水的地方。 东部沿海的几个城市,住着全国 70% 以上的人口,集中了全国 90% 的工业和农业。 工业生产要用水,农业灌溉要用水,老百姓生活更要用水,需求一扎堆,淡水就更不够用了。 前几年澳大利亚遭遇了长达五年的 “大旱”,悉尼的水库水位一度降到只剩 20%,政府不得不搞 “限水令”,老百姓浇花、洗车都有严格规定,工业企业也被迫减产,损失了上百亿美元。 后来实在没办法,只能花大价钱建海水淡化厂,可海水淡化又费钱又费电,成本是普通自来水的好几倍,最后还是得转嫁到老百姓和企业身上,物价跟着涨,营商成本也上去了。 更要命的是,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还都离不开水。它的农业靠的是畜牧业和种植业,东南部的小麦产区、维多利亚州的乳制品产区,全靠灌溉用水撑着。 一旦缺水,牧场就得缩减牛羊数量,小麦减产,农产品出口就受影响,而农产品出口可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外汇来源。 还有矿业,虽然挖矿本身用水不算特别多,但矿产加工离不开水,比如锂矿提炼、铁矿洗选,都需要大量淡水。 前几年大旱的时候,不少矿场因为缺水被迫停工,直接影响了全球的矿产供应链,锂价都跟着涨了一波。 有人可能会说,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不能搞海水淡化吗? 其实早就搞了,而且是全球海水淡化的 “大户”,光珀斯一个城市就有好几个大型海水淡化厂,供应了城市 40% 以上的用水。 可问题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太高了,每生产一吨淡水,消耗的电能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天的用电量,长期下来是笔天文数字。而且淡化过程中还会产生高浓度的盐水,排回海里会影响海洋生态,环保压力也大。 除了海水淡化,澳大利亚还搞过跨流域调水,把东部的河水调到西部,但因为距离太远、地形复杂,工程难度极大,花了几百亿澳元,效果还不明显,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还有气候变化带来的雪上加霜。这些年全球变暖,澳大利亚的干旱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以前是十年一旱,现在变成了五年一旱,甚至连续干旱。 大堡礁因为海水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珊瑚白化越来越严重,旅游业也受影响;内陆的沙漠还在不断扩大,可利用的水源地越来越少。 澳大利亚政府也急得不行,出台了各种节水政策,鼓励企业研发节水技术,甚至限制农业用水配额,但这些都只是 “治标不治本”,解决不了淡水总量不足的问题。 反观它的资源禀赋,简直是 “偏科到极致”。矿资源多到用不完,每年光铁矿出口就赚几千亿澳元,可这些钱换不来淡水; 草场多到能养上亿头牛,却因为缺水不能充分利用,很多牧场只能 “靠天吃饭”,旱年就亏损。 这种 “富得流油却渴得难受” 的反差,让澳大利亚陷入了两难 —— 想发展工业,怕缺水;想扩大农业,怕缺水;想吸引移民和投资,缺水也是个大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