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金门岛上一声巨响,两个美国顾问被炸死了!消息传开,美国人火了,航母舰队乌泱泱开进台湾海峡。前线指挥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上报。可毛主席的回复,却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 这事儿得从1958年8月23号下午五点半说起。 福建前线,咱们的三十多个炮兵营突然发威,几万发炮弹跟下雨似的,劈头盖脸就砸向了金门岛。 国民党军那边当场就懵了,两个小时下来,岛上的军事设施、通信系统基本报废,600多人非死即伤,里头还包括了三个副司令官。 可谁也没想到,炮弹不长眼,顺手把两个在场的美国军事顾问也给报销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那边立马炸了锅,觉得这是对美国的直接挑衅。 艾森豪威尔政府反应很快,第六、第七舰队浩浩荡荡开了过来,60多艘军舰、430多架飞机,把个台湾海峡围得水泄不通,摆出一副随时要开打的架势。 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片小小的海域,战争仿佛一触即发。 前线的指挥员心里直打鼓,这下玩大了,跟世界头号强国直接对上,这仗怎么打? 请示电报火速发往北京。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要么是紧急备战,要么是想办法降温。 但远在北戴河的毛主席,看着地图,却显得异常平静。他的指令,简单又出人意料:继续打,但要讲究策略。 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其实,毛主席从一开始,就没把眼光只放在小小的金门岛上。 时间往前倒一个月,1958年7月,美国人插手中东,入侵黎巴嫩,搞得那边鸡飞狗跳。 蒋介石觉得机会来了,在台湾海峡上蹿下跳,叫嚣着“反攻大陆”,还派兵不停骚扰咱们的沿海。 毛主席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他敏锐地察觉到,美国在中东搞事,是为了转移国际视线,而在台海挑衅,则是虚张声势。 所以,他从7月18号召集军委开会,定下炮击金门的计划时,真正的目标就不是蒋介石,而是他背后的美国人。 这就是后来大家总结的:“金门炮战,意在击美”。 咱们就是要用军事行动,敲打一下嚣张的国民党军,更是要支援一下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最根本的,是要试试美国和台湾那个《共同防御条约》到底有多“铁”。 所以,当美国大军压境时,毛主席非但不慌,反而觉得鱼儿上钩了。他后来把这招叫做“绞索政策”。 美国人把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就像把一根绳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另一头交到了中国手里。 你来得越多,这绳索就勒得越紧,你就越被动。 接下来的操作,那才叫一个精彩。 9月8号,国民党军的运输船队在美国军舰的护航下,大摇大摆地想给金门送补给。 前线又请示:打不打?命令很快下来:打!但有个前提,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炮声一响,咱们的炮弹精准地越过美国军舰,直接砸在国民党军的“中海”号运输舰上。 旁边的美国军舰一看这架势,立马掉头就跑,把护航对象扔下不管了。 这一打,打出了名堂。它清清楚楚地告诉全世界: 第一,我们不怕你美国军舰来,你敢进我12海里领海,我就敢打; 第二,美国所谓的“共同防御”就是个笑话,真到了玩命的时候,它跑得比谁都快。 美蒋之间的裂痕,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这棋下到这儿,就更有意思了。美国人吃了瘪,开始琢磨着怎么脱身。 他们想了个“划峡而治”的法子,就是逼着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这两个离大陆太近的岛屿,彻底退回台湾岛,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搞“两个中国”。 蒋介石当然不干,他心里清楚,金门、马祖是他“反攻大陆”的跳板,更是他维持“中华民国法统”的象征。 一旦丢了,他这个“总统”就名存实亡了。可胳膊拧不过大腿,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亲自跑到台湾施压,老蒋快顶不住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毛主席做出了一个让蒋介石都得“感谢”的决定:恢复炮击! 咱们这边炮声一响,杜勒斯就没话说了。蒋介石正好摊开手:你看,不是我不想撤,是共军打得太凶,我一撤,军心民心就全散了! 就这么着,毛主席隔空帮了蒋介石一把,把美国人搞“两个中国”的图谋给堵死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好戏还在后头。 从10月25号开始,前线接到一个更奇怪的命令:“单打双停”,就是逢单日子炮击,逢双日子不打。 这仗打得跟上下班一样规律,全世界的军事家都看傻了。这哪是打仗?这简直就是行为艺术! 其实,这才是毛主席战略的最高明之处。他要的不是占领金门,而是把金门变成一个“活口”,一个不断给美蒋关系制造麻烦的引信。 打,是为了表明我们的决心和态度,宣示主权;停,是为了让金门守军能得到补给,不至于被困死,让这根“绞索”能一直套在美国人脖子上。 这种“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策略,把军事、政治、外交玩到了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