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错!这可是堂堂美国总统在椭圆形办公室召开记者会的真实场景——现场不少内阁高官、军方将领就那样随意站着,既不见服务员端茶倒水,桌上、手里也寻不到一份装订整齐的会议材料。没有冗长的开场白,没有按部就班的议程安排,总统和记者们围站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乍一看真不像正儿八经的政务沟通,反倒像是老友们在午后闲来无事唠家常。 这种场景若是放在我们身边,恐怕会让人觉得“不合规矩”。想起公司开部门会,打印好的议程表、数据手册总会人手一份,保温杯、矿泉水整齐排列,重要领导落座主位,发言都要顺着流程来,少了这些仪式感,总觉得会议少了几分“分量”。但在美国政治语境里,这种“去形式化”的沟通却早已不是新鲜事,背后藏着一套成熟的逻辑。 这首先是一种“亲民形象”的刻意塑造。美国政治向来注重与选民的情感联结,过于严肃的官僚仪式反而会拉远距离。就像奥巴马当年在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化身“段子手”,拿自己的医保网站崩溃自嘲,拿对手的趣闻开涮,用幽默打破权力的疏离感;而如今的总统们则把这种“接地气”延伸到了日常记者会,没有材料束缚,没有繁文缛节,更能展现“真实不装”的一面,让民众觉得“他和我们一样”。 其次,这也是媒介环境变革催生的必然结果。如今35岁以下的美国年轻人,大多不再通过传统电视新闻获取信息,而是沉迷于播客、短视频等新媒体。就像特朗普宁愿放弃《60分钟》这样的老牌节目,也要去乔·罗根的播客里聊上三小时,因为那档节目触达的年轻男性选民,比三家主流电视台加起来还多。这种“聊天式”记者会,本质上是把政治沟通搬进了年轻人熟悉的语境,用更直接、更鲜活的方式传递信息,比念稿子、读材料有效得多。 更深层来看,这也契合了美国文化中“直接沟通”的基因。就像赴美留学生感受到的那样,美国人习惯坦率表达观点,不喜欢拐弯抹角的含蓄。这种文化特质反映在政治场景中,就是摒弃繁琐的形式,聚焦核心的问答。没有了桌子的阻隔,没有了材料的束缚,总统与记者的交流更直接,哪怕偶尔出现激烈交锋,也更能让公众看到政策讨论的真实面貌。 当然,这种“随意”绝非毫无章法的散漫,而是权力表达的另一种智慧——它用看似松弛的形式,消解了政治的神秘感,让信息传递更高效,也让民众与权力中心的距离更近。毕竟,政治的本质是服务民众,能让民众听懂、愿意听的沟通方式,或许比刻板的仪式感更有价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白宫总统办公室 白宫宴会厅 美国晚宴 白宫椭圆办公室 白宫记者团 白宫采访

键盘侠
这是开完会了,才搞这一出!真正要做决策的会议能这样开!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