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汉廷和“历史哥”举着大陆初中历史课本,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你们看看,大陆课本写国民党抗战的内容,比台湾课本都多!” 这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那些搞“去中国化”的政客脸上!谁都知道,侯汉廷这个新党青年领袖,打小就跟着爷爷听抗战故事——爷爷是国民党老兵,曾跟着杜聿明参加昆仑关战役,腿上留着日军炮弹片的伤疤,临终前还在念叨“当年正面战场打得苦,国共联手才把鬼子赶跑”。可等侯汉廷上了高中才发现,台湾课本里的抗战史被改得面目全非,爷爷口中的昆仑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只被一笔带过,反而塞满了“去中国化”的零碎内容。 旁边的“历史哥”更有发言权,这位民间历史研究者,花了五年时间对比两岸中学历史课本,手里的笔记堆了半人高。他翻着大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本,指着其中一页激动地说:“你们自己看!这里用整整三个小节讲国民党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写得明明白白,连李宗仁的台儿庄大捷、张自忠的枣宜会战都有详细描述,甚至提到了国民党军队牺牲320多万人的史实!” 再看台湾现行的“国中”历史课本,抗战部分被压缩到不足两页,正面战场的关键战役要么被删减,要么被模糊,反而把更多篇幅用在所谓“台湾本土史”上,连“八年抗战”都被改成了“十四年抗战”却不补全相应史实,活生生割裂了全民族抗战的脉络。 侯汉廷之所以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不是要挑事,而是恨铁不成钢。作为曾经领导过正面战场抗战的政党,国民党本应是历史真相的守护者,可这些年却在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民进党上台后,三次修改历史课纲,把“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删除“孙中山是国父”的表述,甚至把抗战描述成“盟军协助下的区域战争”,刻意淡化中国军民的牺牲。而国民党在野时嘴上喊着“捍卫历史”,却从未真正拿出硬办法,反而为了选票含糊其辞,任由年轻一代被历史虚无主义洗脑。 有个细节让人扎心:侯汉廷曾在台湾校园做过调查,超过七成的高中生不知道台儿庄大捷是谁指挥的,甚至有学生问“国民党当年是不是和鬼子一伙的”。这就是“去中国化”教育的恶果——它不仅割裂了历史,更割裂了民族认同。而大陆课本始终坚持“全民族抗战”史观,既讲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也讲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阵地战,承认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烈的敬畏。 “历史哥”举着课本的手都在发抖:“你们国民党自己都不捍卫自己的抗战历史,还指望谁来尊重?当年320万国民党将士为国捐躯,他们的血不能白流!” 这话戳中了关键——民进党篡改历史,是为了“台独”分裂;而国民党的纵容,是对先烈的背叛,对民族的不负责任。侯汉廷他们举着大陆课本质问,本质上是在唤醒国民党的良知,更是在告诉台湾年轻人:历史不容篡改,民族记忆不能磨灭。 更讽刺的是,大陆不仅在课本里尊重国民党的抗战贡献,还在各地修建了大量抗战纪念馆,台北市的张自忠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都完整展示着国民党将士的抗战事迹。而台湾的抗日先烈纪念馆,却在民进党当局的默许下逐渐荒废,甚至被改造成“本土文化园区”。这种对比,让国民党的“不作为”显得格外刺眼。 侯汉廷和“历史哥”的质问,不是要制造对立,而是要捍卫真相。抗战是全民族的战争,不分党派、不分地域,每一位为国牺牲的先烈,都值得被铭记。民进党搞“去中国化”,是想让台湾年轻人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而国民党的沉默,只会让分裂势力更加肆无忌惮。 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开始觉醒,他们通过大陆的历史资料、抗战纪录片,重新认识那段真实的历史。侯汉廷他们举着的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课本,更是一面捍卫民族记忆的旗帜。它告诉我们:历史真相不会被篡改,民族认同不会被割裂,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历史发声,“台独”分裂势力就永远无法得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