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铜是事实,已探明储量只占全球4%,但消耗量巨大,对外依存度达76%,在子弹制造上,欧美用铜,中国用钢。铜制子弹有优势,黄铜质地软、延展性好、加工容易、稳定性佳。 中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多的精炼铜产量,但自己的矿藏储量非常有限,还不到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国内大多数铜矿还分布在高海拔的西藏、云南等地,恶劣的环境让开采变成一场硬仗。 冬天矿区道路结冰,重型设备都很难进山,更别提大规模开采,每多挖一吨铜都要付出比别人高得多的代价。 资源先天不足直接带来了对外的高度依赖,全球铜精矿的每一轮出口谈判,中国都得琢磨着怎么确保稳定的进口,毕竟国内市场消耗巨大。电动汽车铺满大街,风电光伏也在迅速扩张,这些新兴产业都吃铜如命。 一个直观的数据,一辆新能源车要用掉的铜将近80公斤,而同样体量的传统轿车只需一点点铜,2024年生产上千万辆新能源车,反映出中国对铜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上涨。和庞大的需求相比,国内那点可怜的自产量就是杯水车薪。 有人好奇,既然家里铜不多,为什么不在军事领域节省一点?比如子弹,美国人一直坚持用黄铜来做弹壳,不光弹壳气密性好,还能循环回收。 但这种好处背后是巨大的资源消耗,中国如果效仿美国用大量铜去造军用子弹,每年光是军队的训练和备战消耗就可能会压垮工业体系,这点“奢侈”玩不起。 中国兵工厂更倾向于钢壳弹,技术人员还搞出了“钢壳包铜皮”的巧思,用极薄的铜覆盖在钢弹壳表面,既保障了子弹发射时的密封性和顺畅性,又把铜的用量降到最低。 靠着这个精打细算的套路,中国让有限的铜资源守住了常规装备的底线,保证关键基础产业不断链。 其实更让人揪心的是,在高端装备的核心部位,替代材料根本行不通。如果国外供应商断货,那些占据技术顶端的雷达、潜艇、导弹制造都可能被卡脖子,这才是根本性挑战。 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开始用加税、限制出口等办法针对铜和相关半成品,中国的铜供应安全压力陡增。 紫金矿业等国内企业不得不去非洲和南美洲争矿跑矿,不惜冒着政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的风险,就是想多抓住一点原材料。有人觉得铜只是一个金属,但对于中国来说,每一克都算得精细,要用在刀刃上。 能用技术手段省下来的,军工业前线一分一厘都得精打细算,把储备让出去给新能源车、民生电力这些更大体量、影响更广的产业。而高纯度铜永远都是顶级装备的生命线,是任何妥协都不允许的底线。 未来全球铜的供应缺口只会越来越大,到2035年甚至有可能达到三成。这意味着中国必须一边守住国家基本盘,比如安全的电力和交通,一边继续在全球找矿、抢矿,争取尽量少被人牵着鼻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