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战争有多远?最危险的答案,就藏在日本的“平静”之下 每次提到中日关系,我们常听到的是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大国博弈……这些词太宏大了,宏大得让人感觉战争是一个遥远的、只在新闻里存在的概念。 但真正的风险,往往不是高声的喧哗,而是死寂的沉默。它不藏在某位政治家的激进言论里,而藏在日本社会一种异样的“平静”之中。 这种平静,不是和平,而是一种 对“异常”状态的“习以为常”。 一、你看不见的“引信”,藏在日常里 我们总盯着首相是否参拜靖国神社,或者又出了什么右翼教科书。这些是明火,容易发现,也容易防备。 但更深的隐患,是那些已经渗透到日本社会肌理,并被默认为“正常”的东西。 举个例子,在东京,你常常能看到一种奇特的建筑:一些普通的居民楼或学校,一楼的所有窗户都被厚重的金属板完全封死,像个碉堡。 那不是监狱,而是民防设施。日本政府系统地加固了数以万计的临街建筑,将其指定为“临时避难所”。设想一下,一个在日本长大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每天经过这些被封死的窗户,他潜意识里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 这种日常化的、无处不在的“备战”视觉冲击,在无声地塑造着几代人的心理基线:战争是生活中一个必然的、需要提前准备的部分。这种“冷静”的备战,比任何狂热的口号都更持久,也更可怕。 二、最大的隐患:一个“无法谈论过去”的社会 历史问题,我们常理解为“他们不认错”。但更深层的问题是,日本社会已经失去了全面、真诚地讨论战争责任的语言和能力。 在今天的日本,你大致会遇到三种关于战争的叙述: 1. “受害者叙事”:强调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讲述日本人民如何受苦。这本身是事实,但当它成为战争记忆的全部时,就巧妙地掩盖了“加害者”的身份。 2. “模糊叙事”:“那是一场不幸的战争”,“大家都受苦了”。用抽象的“悲剧”一词,抹去了具体的罪行和责任。 3. “失语叙事”:最普遍的,是干脆不谈。老一辈沉默,年轻一代茫然。那段历史成了一个房间里的大象,人人都看得见,但人人都在绕道走。 一个无法正视过去、清算过去的国家,就像一艘不知道暗伤在哪的船。它看起来可能很坚固,但在未来的风浪中,那个旧的、未曾愈合的伤口,会最先裂开。因为战争的根源——那种导致它上一次走向军国主义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并没有被彻底清理。 三、我们离战争有多远? 这个距离,不取决于地理,而取决于“记忆的清晰度”和“对话的畅通度”。 当一方的历史记忆是全面而深刻的,而另一方的历史记忆是选择性、自我美化的时,双方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基线就完全不同。这种错位,是所有误判和冲突的温床。 当一方在热烈地谈论发展与合作,而另一方社会底层却弥漫着一种基于模糊恐惧的“备战常态”时,真正的信任就无法建立。 战争,往往始于语言的死亡,始于无法再进行真正的对话。当两个邻居无法就“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达成基本共识,他们又如何能可信地承诺“明天我们不会动手”? 真正的防线,在人心深处 所以,我们离战争有多远? 它很近,近到就藏在那扇被金属板封死的窗户背后,藏在那种对历史的集体沉默里。 但它也可以很远。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持续地、清晰地向对方,也向世界讲清楚:我们所捍卫的,不是某个岛屿或某段历史的单一解释权,而是二战后形成的、用数千万生命换来的那个最基本的国际准则和公理——任何国家,都不能通过武力扩张和否认侵略史实,来破坏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这根底线,必须像磐石一样,立在所有模糊的叙事和暗藏的准备面前。这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超越眼前纷争的、清醒而坚定的力量。 爆料
中国亮大杀器,193国共同见证:日本敢动,直接开打!11月21日,全球舆
【127评论】【104点赞】